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缩略词表 | 第6-7页 |
1.引言 | 第7-10页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雷公藤多甙致雌性小鼠生殖功能低下模型前期实验研究情况 | 第8-9页 |
·造模药物的确定 | 第8-9页 |
·造模药物用量及造模时间的确定 | 第9页 |
·立题依据 | 第9-10页 |
·模型的可复制性 | 第9-10页 |
·模型用于生殖功能低下研究的治疗时期 | 第10页 |
·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与可治疗性 | 第10页 |
2.模型复制和自然恢复情况的实验研究 | 第10-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页 |
·实验动物 | 第10页 |
·实验动物环境 | 第10-11页 |
·实验药物 | 第11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1-12页 |
·模型复制方法 | 第11页 |
·模型自然恢复实验方法 | 第11-12页 |
·给药方法及剂量 | 第12页 |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12页 |
·血的采集与处理 | 第12页 |
·组织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第12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2-13页 |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血清E2、P的检测 | 第13页 |
·血清IGF-1的检测 | 第13页 |
·子宫、卵巢指数测定 | 第13页 |
·子宫、卵巢组织学观察 | 第13-14页 |
·子宫ER测定 | 第14页 |
·资料统计与处理 | 第14页 |
·实验结果 | 第14-21页 |
·一般情况观察 | 第14-15页 |
·动情周期观察 | 第15-16页 |
·各组小鼠雌、孕激素的比较 | 第16-17页 |
·各组小鼠子宫指数、卵巢指数的比较 | 第17页 |
·各组子宫组织结构比较 | 第17-19页 |
·各组小鼠卵泡数、黄体数比较 | 第19-20页 |
·各组血清IGF-1、子宫ER比较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页 |
3.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与可治疗性实验研究 | 第21-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实验动物环境 | 第21页 |
·实验药物 | 第21-22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22页 |
·给药方法及剂量 | 第22-23页 |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同2.3 | 第23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同2.4 | 第23页 |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同2.5 | 第23页 |
·资料统计与处理:同2.6 | 第23页 |
·实验结果 | 第23-29页 |
·药物对模型小鼠动情周期的影响 | 第23-24页 |
·药物对模型小鼠血清雌、孕激素的影响 | 第24-25页 |
·药物对模型小鼠子宫指数、卵巢指数的影响 | 第25-26页 |
·药物对模型小鼠子宫结构的影响 | 第26-27页 |
·药物对模型小鼠卵巢的影响 | 第27-28页 |
·药物对血清IGF-1、子宫ER的影响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页 |
4.讨论 | 第29-40页 |
·雷公藤多甙致雌性小鼠生殖功能损伤机理的探讨 | 第29-34页 |
·雷公藤多甙对卵巢生殖功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雷公藤多甙对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雷公藤多甙对血清IGF-1的影响 | 第31-33页 |
·雷公藤多甙对子宫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33页 |
·雷公藤多甙对子宫雌激素受体(ER)的影响 | 第33-34页 |
·雷公藤多甙对性腺抑制作用的可逆性探讨 | 第34-35页 |
·本模型治疗时期的探讨 | 第35-36页 |
·本模型中医证候属性与可治疗性的探讨 | 第36-38页 |
·西医学对生殖功能低下类病症的认识和治疗 | 第36页 |
·中医学对生殖功能低下类病症的认识和治疗 | 第36-38页 |
·中、西药治疗本模型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38-39页 |
·药物对模型小鼠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 第38页 |
·药物对模型小鼠卵巢功能调节因子的影响 | 第38-39页 |
·药物对模型小鼠子宫的影响 | 第39页 |
·本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探讨 | 第39-40页 |
5.结论 | 第40-41页 |
6.问题与展望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附:综述 | 第48-56页 |
各组子宫病理、ER图片: | 第56-58页 |
附录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