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缩写词英汉对照 | 第9-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7-49页 |
·山核桃研究简况 | 第17-25页 |
·山核桃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8-19页 |
·山核桃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 第19-21页 |
·山核桃连年丰产技术研究 | 第21-23页 |
·山核桃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23-25页 |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植物成花基因研究进展 | 第28-42页 |
·植物成花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控制成花转变的路径 | 第29-31页 |
·植物花发育的基因 | 第31-34页 |
·LFY 同源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34-42页 |
·LFY 同源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 第34-37页 |
·LFY 同源基因的时空表达 | 第37-38页 |
·LFY 基因在成花各阶段中的作用 | 第38-40页 |
·与 LFY 基因相关的基因调控网络 | 第40-41页 |
·影响 LFY 基因表达的生理因子 | 第41-42页 |
·植物启动子研究进展 | 第42-46页 |
·植物基因启动子的一般特征 | 第43页 |
·转录起始位点 | 第43页 |
·TATA-box | 第43页 |
·G-box | 第43页 |
·CAAT box | 第43页 |
·植物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 第43-46页 |
·根特异性表达启动子 | 第44页 |
·茎特异性表达启动子 | 第44-45页 |
·叶特异性表达启动子 | 第45页 |
·花粉(花药)特异性启动子 | 第45页 |
·果实、种子特异性启动子 | 第45-46页 |
·维管束特异性表达启动子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47-49页 |
2 山核桃种群 RAPD 分析 | 第49-7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4页 |
·实验材料 | 第49-52页 |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9-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山核桃基因组 DNA 提取及检测 | 第52页 |
·RAPD 反应体系优化 | 第52-53页 |
·引物筛选 | 第53-54页 |
·山核桃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 RAPD 分析 | 第54页 |
·山核桃种群遗传多样性 RAPD 分析 | 第54页 |
·大别山山核桃种群遗传多样性 RAPD 分析 | 第54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8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方法比较 | 第54-55页 |
·PCR 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 | 第55-57页 |
·Taq 酶、dNTP、引物浓度试验 | 第55页 |
·Mg~(2+)、DNA 模板浓度筛选 | 第55-56页 |
·增效剂 BSA 和 TmAc 筛选 | 第56页 |
·循环扩增条件筛选 | 第56-57页 |
·RAPD 引物筛选 | 第57-59页 |
·山核桃属种间 RAPD 结果 | 第59-61页 |
·RAPD 多态性分析 | 第60页 |
·遗传距离聚类分析 | 第60-61页 |
·山核桃种群 RAPD 结果 | 第61-65页 |
·多态位点百分比及其分布 | 第61-63页 |
·Shannon 表型多样性指数 | 第63-64页 |
·种群遗传分化指数 | 第64页 |
·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64-65页 |
·大别山山核桃种群 RAPD 结果 | 第65-68页 |
·多态位点百分比及其分布 | 第65-66页 |
·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66-67页 |
·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71页 |
3 山核桃与薄壳山核桃授粉子代 AFLP 分析 | 第71-8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1-78页 |
·实验材料 | 第71-73页 |
·AFLP 实验材料 | 第71-72页 |
·AFLP 实验试剂 | 第72-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3-78页 |
·子代果实质量测定 | 第73页 |
·子代果实品质测定 | 第73-75页 |
·子代AFLP 实验 | 第75-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0页 |
·授粉子代品质性状分析 | 第78-79页 |
·AFLP 实验结果 | 第79-80页 |
·讨论 | 第80-81页 |
4 山核桃开花基因 CcLFY 克隆 | 第81-12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1-99页 |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酶和试剂 | 第82页 |
·引物合成和序列测定 | 第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99页 |
·采样时间的确定 | 第82页 |
·山核桃CcLFY 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82-84页 |
·山核桃CcLFY 基因3’端序列 | 第84-91页 |
·山核桃CcLFY 基因5’端序列 | 第91-94页 |
·山核桃CcLFY 基因全长cDNA | 第94-95页 |
·山核桃CcLFY 基因转录区序列 | 第95-96页 |
·Southern Blotting 分析 | 第96-9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9-119页 |
·雌花芽分化过程中的显微观察 | 第99页 |
·山核桃基因组DNA 提取 | 第99-100页 |
·山核桃CcLFY 基因阳性片段 | 第100-103页 |
·PCR 扩增结果 | 第100页 |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100-103页 |
·RNA 提取 | 第103-104页 |
·mRNA 的纯化 | 第104-105页 |
·3’端序列 | 第105页 |
·5’端序列 | 第105-107页 |
·cDNA 完整开放阅读框 | 第107-109页 |
·山核桃CcLFY 基因的结构分析 | 第109-114页 |
·CcLFY 基因转录区序列 | 第114-118页 |
·Southern Blotting 结果 | 第118-119页 |
·讨论 | 第119-121页 |
5 山核桃CcLFY 基因时空表达与表达载体构建 | 第121-13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7页 |
·实验材料 | 第121-122页 |
·植物材料 | 第121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121页 |
·酶和试剂 | 第121-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122-127页 |
·CcLFY 基因空间表达分析 | 第122-124页 |
·CcLFY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24-126页 |
·叶盘法转化烟草外植体 | 第126-1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7-130页 |
·CcLFY 基因空间表达特性研究 | 第127-128页 |
·CcLFY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28-130页 |
·中间载体的构建 | 第128页 |
·CcLFY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第128-129页 |
·CcLFY 基因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129页 |
·表达载体的农杆菌转化 | 第129页 |
·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培育 | 第129-130页 |
·讨论 | 第130-133页 |
6 山核桃 CcLFY 基因启动子克隆与瞬时表达分析 | 第133-1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3-139页 |
·试验材料 | 第133-134页 |
·植物材料与试剂 | 第133页 |
·菌种与载体 | 第133-134页 |
·试验方法 | 第134-139页 |
·山核桃 CcLFY 基因启动子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34-137页 |
·山核桃 CcLFY 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37-138页 |
·山核桃 CcLFY 基因启动子瞬时表达分析 | 第138-1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9-146页 |
·山核桃 CcLFY 基因启动子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139-142页 |
·第一次步移结果 | 第139-140页 |
·第二次步移 | 第140页 |
·第三次步移 | 第140页 |
·全长启动子的扩增结果 | 第140页 |
·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140-142页 |
·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 | 第142页 |
·CcLFY 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42-144页 |
·中间载体的构建 | 第142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42页 |
·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142-144页 |
·CcLFY 基因启动子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 | 第144-145页 |
·CcLFY 基因启动子瞬时表达 | 第145-146页 |
·讨论 | 第146-147页 |
7 结论 | 第147-149页 |
·结论 | 第147-148页 |
·后续研究计划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
附录1 | 第159-161页 |
附录2 | 第161-163页 |
附录3 | 第163-165页 |
附录4 | 第165-169页 |
个人简介 | 第169-171页 |
导师简介1 | 第171-173页 |
导师简介2 | 第173-175页 |
成果目录清单 | 第175-177页 |
致谢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