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一、破产免责制度的演变 | 第8-12页 |
(一) 破产免责主义与不免责主义 | 第8-10页 |
(二) 破产免责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0-12页 |
二、破产免责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12-26页 |
(一) 破产免责制度的两种理论 | 第12-14页 |
(二) 破产免责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14-23页 |
(三) 破产免责制度的功能 | 第23-26页 |
三、破产免责制度的启动 | 第26-32页 |
(一) 破产免责制度的适用主体 | 第26-27页 |
(二) 破产免责制度的立法模式 | 第27-32页 |
四、破产免责的限制 | 第32-41页 |
(一) 拒绝破产免责的情形 | 第32-36页 |
(二) 破产免责的范围 | 第36-40页 |
(三) 破产免责的撤销 | 第40-41页 |
五、破产免责的效果 | 第41-45页 |
(一) 破产免责的性质 | 第41-42页 |
(二) 破产免责对第三人的效果 | 第42-43页 |
(三) 复权制度 | 第43-45页 |
六、我国破产免责制度的构建 | 第45-54页 |
(一) 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试行)》中的破产免责制度 | 第45-47页 |
(二) 在我国构建破产免责制度的意义 | 第47-48页 |
(三) 我国构建破产免责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48-49页 |
(四) 对原《破产法(草案)》中有关破产免责部分的分析 | 第49-52页 |
(五) 我国破产免责制度构建的思考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8-62页 |
英文详细摘要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