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言 | 第1-33页 |
·研究范围及自然条件 | 第13-14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论文依托项目支撑 | 第14页 |
·青藏造山带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需要 | 第14-15页 |
·青藏造山带与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转换的典型地区 | 第15-16页 |
·造山带及其相关盆地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造山作用和造山带研究历史回眸 | 第16-18页 |
·盆山耦合——造山带系统与盆地系统联系的纽带 | 第18-19页 |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造山带原型盆地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羌塘地区地质研究简史及遗存的主要地质问题 | 第23-30页 |
·地质研究简史 | 第23-25页 |
·20世纪初启蒙阶段 | 第23页 |
·20世纪上半叶奠基阶段 | 第23-24页 |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大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全面深化阶段 | 第25页 |
·羌塘地区遗存的主要地质问题 | 第25-29页 |
·羌塘中央隆起带的构造属性 | 第27页 |
·羌塘盆地基底 | 第27页 |
·羌塘东、西部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 第27页 |
·龙木错-双湖-查吾拉-昌宁-孟连构造带的性质 | 第27-28页 |
·羌塘盆地形成和构造格局转换的动力学机制 | 第28页 |
·羌塘原型盆地类型和构造古地理格局 | 第28-29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盆地充填序列与原型盆地恢复 | 第29页 |
·沉积体系与构造古地理 | 第29页 |
·盆山耦合及其动力学过程 | 第29-30页 |
·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深部动力学背景 | 第30页 |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1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31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31-33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3-60页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33-48页 |
·青藏高原构造单元划分 | 第33-34页 |
·羌塘陆块南北边界板块结合带的地质特征与构造属性 | 第34-46页 |
·羊湖-金沙江板块结合带 | 第34-37页 |
·班公湖-怒江板块结合带 | 第37-46页 |
·其他区域性断裂构造基本特征 | 第46-47页 |
·乌兰乌拉湖-当曲-木塔-北澜沧江断裂带 | 第46页 |
·112道班-本塔断裂带 | 第46-47页 |
·羌塘中央隆起带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 | 第47-48页 |
·羌塘盆地地层发育特征 | 第48-57页 |
·构造-地层区(分区)划分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 第48-51页 |
·羌塘盆地地层概况 | 第51-57页 |
·北羌塘-昌都-兰坪分区 | 第51-54页 |
·羌南-保山地层分区 | 第54-57页 |
·羌塘盆地中的岩浆活动 | 第57-60页 |
·岩浆侵入活动 | 第57-58页 |
·北羌塘侵入岩带 | 第57-58页 |
·南羌塘侵入岩带 | 第58页 |
·火山活动与火山岩 | 第58-60页 |
3 羌塘盆地东部中生代充填序列与构造古地理格局 | 第60-106页 |
·中生代盆地基本构造格架 | 第60-64页 |
·羌塘盆地东部地球物理特征与岩石圈结构 | 第60-63页 |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 第60-61页 |
·航磁异常特征 | 第61-62页 |
·电磁场特征 | 第62-63页 |
·中生代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63-64页 |
·北羌塘-昌都拗陷 | 第63-64页 |
·南羌塘拗陷 | 第64页 |
·中生代盆地地层序列 | 第64-76页 |
·北羌塘-昌都拗陷岩石地层单位基本特征 | 第64-72页 |
·晚三叠世结扎群 | 第64-67页 |
·下侏罗统那底岗日组 | 第67页 |
·北羌塘-昌都-索县-左贡巨型拗陷中侏罗世雁石坪群 | 第67-71页 |
·北羌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旦荣组 | 第71-72页 |
·南羌塘拗陷中生代沉积充填序列 | 第72-76页 |
·索县-左贡晚三叠世凹陷东达村组 | 第72页 |
·侏罗纪-早白垩世多玛凹陷岩石地层序列 | 第72-75页 |
·南羌塘拗陷晚白垩世阿布山组 | 第75-76页 |
·沉积相、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分析 | 第76-96页 |
·晚三叠世沉积体系 | 第77-82页 |
·卡尼期沉积体系 | 第77-79页 |
·卡尼期-诺利期滨岸体系 | 第79-80页 |
·诺利期沉积体系 | 第80-82页 |
·侏罗纪-白垩纪沉积体系 | 第82-96页 |
·多玛凹陷旋回层序与沉积体系 | 第82-90页 |
·北羌塘托尔期那底岗日组沉积体系 | 第90-91页 |
·北羌塘-昌都-索县巨型拗陷巴柔期-卡洛期沉积体系 | 第91-93页 |
·昌都凹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旦荣组火山熔岩相 | 第93-94页 |
·南羌塘拗陷晚白垩世阿布山组层序地层学与沉积体系 | 第94-96页 |
·中生代盆地构造古地理 | 第96-106页 |
·晚三叠世卡尼期构造古地理 | 第96-98页 |
·晚三叠世卡尼晚期-诺利期构造古地理 | 第98-99页 |
·早侏罗世托尔期构造古地理 | 第99-101页 |
·中侏罗世巴柔期-卡洛期构造古地理格局 | 第101-103页 |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古地理格局 | 第103-104页 |
·晚白垩世构造古地理 | 第104-106页 |
4 新生代盆地沉积特征与构造变形 | 第106-122页 |
·新生代地层序列 | 第107-117页 |
·南羌塘盆地地层序列 | 第107-110页 |
·北羌塘-昌都盆地地层序列 | 第110-117页 |
·羌塘盆地东部新生代构造变形 | 第117-122页 |
·新生代构造运动及其表现形式 | 第117-121页 |
·构造地貌——夷平面 | 第118-119页 |
·构造河流 | 第119页 |
·地震活动 | 第119页 |
·热泉活动 | 第119-120页 |
·火山喷发活动 | 第120页 |
·褶皱变形 | 第120页 |
·断裂变形 | 第120-121页 |
·新生代盆地构造变形特点 | 第121-122页 |
5 中新生代岩桨岩及其对盆地深部动力学背景的反演 | 第122-137页 |
·羌塘盆地东部岩浆岩时空分布 | 第122-123页 |
·岩浆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分析 | 第123-137页 |
·唐古拉山花岗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23-128页 |
·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 | 第123-124页 |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 | 第124-128页 |
·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28-130页 |
·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 | 第128页 |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128-130页 |
·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30页 |
·旦荣组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30-133页 |
·岩石化学特征 | 第130-131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31-132页 |
·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 | 第132-133页 |
·查保马组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133-137页 |
·岩石化学特征 | 第134页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134-135页 |
·火山岩成因初步探讨 | 第135-137页 |
6 羌塘东部中新生代原型盆地性质 | 第137-144页 |
·几个基本地质术语 | 第137-141页 |
·与盆地有关的术语 | 第137-140页 |
·叠合型沉积盆地 | 第137-138页 |
·复合型沉积盆地 | 第138页 |
·前陆与前陆盆地 | 第138-139页 |
·伸展裂陷盆地 | 第139-140页 |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 第140页 |
·沉积建造 | 第140-141页 |
·磨拉石与磨拉石建造 | 第140-141页 |
·复理石与复理石建造 | 第141页 |
·中新生代原型盆地恢复 | 第141-144页 |
·原型盆地恢复的原则 | 第142-143页 |
·时空原则 | 第142页 |
·构造背景原则 | 第142页 |
·盆地边缘相原则 | 第142-143页 |
·控盆构造原则 | 第143页 |
·羌塘东部中新生代原型盆地性质与类型 | 第143-144页 |
7 羌塘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动力学演化 | 第144-152页 |
·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 第144-146页 |
·昌都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44页 |
·索县-左贡前陆盆地地质特征 | 第144-146页 |
·早侏罗世盆地分异演化阶段 | 第146页 |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海陆转换阶段 | 第146-147页 |
·早白至世晚期班公湖-怒江大洋消减阶段 | 第147-148页 |
·晚白垩世-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阶段 | 第148-152页 |
8 结论 | 第152-154页 |
·主要认识 | 第152-153页 |
·遗存问题 | 第153-154页 |
结束语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8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168-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172-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