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无言的逍遥--论庄子文化诗学思想对生存层面及语言层面的思考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绪论第13-20页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第13-14页
 二、研究之可能第14-17页
 三、研究之意义第17-20页
第一章 无待“逍遥游”第20-67页
 一、“逍遥游”内涵第21-29页
  (一) “逍遥”义辨第21-26页
  (二) “游”义辨第26-27页
  (三) “逍遥游”与“游戏说”第27-29页
 二、“逍遥游”的三个层面第29-67页
  (一) “小大之辨”: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前提第30-36页
  (二) 庄子的“大”与朗加纳斯的“崇高”的汇通第36-40页
  (三) “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第40-46页
  (四) “神人无功”:“逍遥游”的第二个层面第46-49页
  (五) “圣人无名”:“逍遥游”的第三个层面第49-56页
  (六) “至德之世”:“逍遥游”在社会层面的投射第56-57页
  (七) 庄子的“至德之世”与拉康的“镜像阶段”第57-67页
   1. 镜像阶段第58-59页
   2. 镜像与至人、神人和圣人第59-60页
   3. 镜像与至德之世第60-67页
第二章 生存层面思考:齐物方可达道第67-169页
 一、通向逍遥的途径:齐物论第67-90页
  (一) 对《齐物论》题目的理解第68-73页
  (二) “齐物”、“齐论”和“齐语言”的内涵第73-79页
   1. “齐物”的内涵第73-75页
   2. “齐论”的内涵第75-77页
   3. “齐语言”的内涵第77-79页
  (三) “齐物”、“齐论”和“齐语言”的先后之辨第79-90页
 二、“无己”逍遥的获得:齐物第90-124页
  (一) “齐物”的第一个层面:齐万物第93-95页
  (二) “齐物”的第二个层面:齐物我第95-119页
   1. 放德而行:庄子对自由人性的向往第96-101页
   2. 吾丧我:自由人性(“德”)的获得第101-106页
   3. 拉康欲望观视野下的庄子物我关系第106-114页
   4. 蝴蝶梦: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第114-119页
  (三) 齐物的第三个层面:齐生死第119-124页
 三、“无功”逍遥的获得:齐论第124-169页
  (一) 庄子对儒家“礼”与“仁”的解构第125-146页
   1. 庄子的“无己”与儒家的“克己”第127-129页
   2. 庄子对“礼”的解构第129-136页
   3. 从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看庄子对儒家之“礼”的解构..第136-140页
   4. 庄子对“仁”的解构第140-146页
  (二) 庄子对儒墨“是”、“非”的解构第146-156页
   1. 庄子对“是”、“非”之二元对立性的解构第149-155页
   2. “道”的不可分割性和无限循环性第155-156页
  (三) 儒墨经典文本的建立第156-162页
  (四) 精神分析视野下儒道主体第162-169页
   1. “俄底浦斯情结期”之儒道主体第162-165页
   2. 符号界之儒道主体第165-169页
第三章 语言层面思考:无言最是逍遥第169-193页
 一、儒道之“雅言”与“无言”第169-172页
 二、言说的欲望:欲望是对体制的欲望第172-175页
 三、“言”与“道”的关系第175-181页
  (一) 道不可言第175-177页
  (二) 言不及道第177-181页
   1. 语言分裂侵害“道”第177-180页
   2. 语言没有一定的标准第180-181页
 四、“卮言”:与道往来之言第181-188页
  (一) 卮言的流变性第183-184页
  (二) “卮言”是一种无欲望之情的语言第184页
  (三) 能指与所指视野下的言意关系第184-188页
 五、用心若镜:一种齐语言的状态第188-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11页
后记第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问》的思想内容与结构特征
下一篇: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