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第一部分 商誉权概论 | 第13-28页 |
一、商誉的概念和特征 | 第13-16页 |
(一) 商誉含义的一般考察 | 第13-15页 |
(二) 商誉的法律特征 | 第15-16页 |
二、商誉的载体 | 第16-20页 |
(一) 商誉与商号、商业形象 | 第17页 |
(二) 商誉与商标 | 第17-18页 |
(三) 商誉与企业 | 第18-19页 |
(四) 商誉与企业地址、建筑物 | 第19-20页 |
三、商誉与相近概念的区别 | 第20-22页 |
(一) 商誉与名誉的比较考察 | 第20-21页 |
(二) 商誉与信用的比较考察 | 第21-22页 |
四、商誉权的法律属性 | 第22-27页 |
(一) 既有学说分析 | 第22-25页 |
(二) 商誉权属于商事主体人格权 | 第25-27页 |
五、商誉权的内容 | 第27-28页 |
(一) 商誉保有权 | 第27页 |
(二) 商誉维护权 | 第27页 |
(三) 商誉利益支配权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商誉权保护的比较观察 | 第28-35页 |
一、商誉权法律保护方式的比较 | 第28-32页 |
(一)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关于商誉权保护的方式 | 第28-29页 |
(二)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关于商誉权保护的方式 | 第29-31页 |
(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商誉权保护的方式 | 第31页 |
(四) 我国相关立法 | 第31-32页 |
二、规制侵害商誉权行为的比较 | 第32-35页 |
(一)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关于侵害商誉权行为的规制 | 第32-33页 |
(二)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关于侵害商誉权行为的规制 | 第33页 |
(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侵害商誉权行为的规制 | 第33-34页 |
(四) 我国相关立法 | 第34-35页 |
第三部分 侵害商誉权的行为认定及法律救济 | 第35-50页 |
一、侵害商誉权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35-44页 |
(一) 商誉侵权主体分析 | 第35-37页 |
(二) 商誉侵权违法行为分析 | 第37-40页 |
(三) 商誉损害事实分析 | 第40-42页 |
(四) 行为人主观过错分析 | 第42-44页 |
(五) 侵害商誉的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44页 |
二、对于商誉侵权的抗辩事由 | 第44-46页 |
(一) 公正评论 | 第44-45页 |
(二) 豁免权 | 第45页 |
(三) 自由陈述空间 | 第45页 |
(四) 及时更正和道歉 | 第45-46页 |
三、商誉权损害的法律救济 | 第46-50页 |
(一) 民事救济 | 第46-47页 |
(二) 行政救济 | 第47-49页 |
(三) 刑事救济 | 第49-50页 |
第四部分 我国商誉权保护模式的立法构建 | 第50-58页 |
一、商誉权应成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 | 第50-52页 |
(一) 商誉权产生的理论依据 | 第50页 |
(二) 商誉权产生的现实依据 | 第50-52页 |
二、调整我国商誉权法律保护方式 | 第52页 |
三、整合商誉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 第52-54页 |
(一) 民事责任 | 第53页 |
(二) 行政责任 | 第53-54页 |
(三) 刑事责任 | 第54页 |
四、拓宽商誉权的法律保护范围 | 第54-58页 |
(一) 侵权主体 | 第54-55页 |
(二) 不当陈述 | 第55页 |
(三) 仿冒行为 | 第55-56页 |
(四) 商誉淡化行为 | 第56-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