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摄影测量学与测绘遥感论文--测绘遥感技术论文

基于HLA的空间环境要素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引言第13-14页
   ·空间、空间环境及空间环境要素第14-19页
     ·中高层大气第16页
     ·电离层第16-17页
     ·地磁场第17-18页
     ·地球辐射带第18-19页
   ·分布式的可视化仿真技术第19-22页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第19-21页
     ·可视化仿真技术第21-22页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2-23页
     ·研究背景第22-23页
     ·研究意义第2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23-28页
     ·对空间环境的研究第23-25页
     ·对分布式仿真及空间环境仿真技术的研究第25-28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组织第28-31页
第二章 基于HLA的空间环境要素仿真第31-60页
   ·高层体系结构HLA第31-38页
     ·HLA的组成第32-34页
     ·HLA的基本思想与主要特点第34-35页
     ·联邦运行支撑环境(RTI)第35-36页
     ·HLA—RTI的配置文件第36-37页
     ·联邦对象模型FOM第37-38页
   ·“空间环境仿真平台”联邦设计第38-46页
     ·定义联邦目标第38-39页
     ·开发联邦概念模型FCM第39-42页
     ·设计联邦第42-44页
     ·开发联邦第44-45页
     ·开发联邦对象模型FOM第45-46页
   ·“空间环境要素仿真”联邦成员设计第46-59页
     ·联邦成员的仿真AGENT第46-47页
     ·联邦成员开发的一般流程第47页
     ·联邦成员运行的程序流程第47-49页
     ·“空间环境要素仿真”联邦成员的开发第49-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三章 空间环境信息系统第60-94页
   ·数字地球与数字空间第60-65页
     ·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第60-62页
     ·数字空间(DIGITAL SPACE)第62-65页
   ·空间环境信息系统的原型设计第65-78页
     ·相关研究回顾第65-67页
     ·多维动态空间环境模型第67-70页
     ·空间环境信息系统的概念第70-71页
     ·空间环境信息系统的研究对象第71-72页
     ·空间环境信息系统的时空语义第72-78页
   ·空间环境信息系统与GIS的结合第78-81页
     ·SPENIS与GIS结合的基础第78-80页
     ·SPENIS与GIS结合的方式第80-81页
   ·空间环境数据库第81-86页
     ·静态空间环境要素数据库第82-83页
     ·日地天体活动指数数据库第83-84页
     ·空间飞行器数据库第84-86页
     ·空间环境要素及其效应模型数据库第86页
   ·航天器空间安全分析第86-90页
     ·航天器的三维缓冲区分析第86-88页
     ·空间目标的碰撞检测分析第88-90页
   ·空间环境要素在空间链路上的可视化第90-92页
     ·直接观测链路的通视分析第90-91页
     ·数据内插计算第91-92页
     ·实验结果第92页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四章 空间环境要素数据场的几何建模第94-124页
   ·空间环境要素分布模式第94-96页
   ·中高层大气模式计算与建模第96-98页
     ·MSIS2000模式第96-97页
     ·MET模式第97-98页
     ·HWM93模式第98页
     ·CIRA86模式第98页
   ·电离层等离子体模式计算与建模第98-100页
     ·IRI2001模式第98-99页
     ·CHIU1975模式第99页
     ·中高层大气与电离层的几何建模第99-100页
   ·地球基本磁场模式计算与建模第100-102页
     ·IGRF2005模式第100页
     ·IGRF2005的几何模型第100-102页
   ·地球辐射带模式计算与建模第102-103页
     ·AE8&AP8模式第102页
     ·地球辐射带的几何模型第102-103页
   ·基于UML和COM设计空间环境仿真数值计算模型第103-108页
     ·研究现状第104页
     ·利用面向对象技术重新设计与封装计算模式第104-106页
     ·利用COM组件技术设计工具包接口和属性第106-107页
     ·计算模式选择中的智能化处理第107-108页
     ·利用外部数据文件和组件接口实现动态数据更新与扩展第108页
   ·空间环境要素数据场的几何建模理论第108-111页
   ·空间环境要素数据场的几何建模方法第111-122页
     ·基于散乱数据的几何建模第111-116页
     ·基于CRG数据的几何建模第116-120页
     ·散乱数据模型到CRG数据模型的变换算法第120-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五章 动态空间环境要素数据场的可视化仿真第124-158页
   ·空间环境信息动态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第124-127页
     ·空间环境信息的动态可视化表达第124-125页
     ·空间环境要素数据场的可视化方法第125-127页
   ·复杂数据场的可视化流程第127-131页
     ·数据场可视化的参考模型第127-129页
     ·空间环境要素数据场的可视化流程第129-131页
   ·空间环境要素数据场的数据预处理第131-132页
   ·三维数据场的直接体绘制第132-135页
     ·体光照模型第132-133页
     ·体绘制算法第133-134页
     ·实验结果第134-135页
   ·三维数据场的面绘制第135-145页
     ·基于空间剖面的面绘制第135-138页
     ·基于空间分层的表面绘制第138-144页
     ·实验结果第144-145页
   ·地磁场及磁层的MHD可视化仿真第145-149页
     ·磁层与磁层磁场的数学模型第145-147页
     ·磁流体动力学(MHD)第147页
     ·MHD模型的可视化仿真实验第147-149页
   ·结合BILLBOARDING技术的纹理映射第149-150页
   ·特殊效果绘制第150-155页
     ·大气效果绘制第150-154页
     ·粒子系统模拟第154-155页
   ·场景的可视化浏览与控制第155-157页
   ·本章小结第157-158页
第六章 空间环境要素效应仿真第158-177页
   ·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效应研究第158-160页
   ·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效应仿真第160-176页
     ·航天器轨道的大气阻力摄动数值仿真第161-167页
     ·近地航天器轨道寿命估算第167-170页
     ·航天器空间辐射累积效应仿真第170-175页
     ·电离层等离子体对航天器信号传输衰减的分析第175-176页
   ·本章小结第176-177页
第七章 “空间环境要素仿真”系统第177-194页
   ·系统设计第177-178页
     ·系统功能设计第177-178页
     ·系统与仿真联邦的关系第178页
   ·系统功能第178-183页
   ·部分实验结果第183-193页
   ·本章小结第193-194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94-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07页
附录A 缩写词(ACRONYM)第207-209页
附录B 相关网址第209-210页
附录C 空间环境要素模式接口定义第210-216页
附录D 空间环境数据库中的数据表结构设计第216-220页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第220-222页
致谢第222-223页

论文共2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锥柱型药柱环形槽内流场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下一篇: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分化及移植治疗脑外伤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