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树状酚类抗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页 |
| ·受阻酚类抗氧剂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酚类抗氧剂的分类 | 第8-9页 |
| ·受酚类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 第9页 |
| ·影响抗氧剂效率的因素 | 第9-10页 |
| ·酚类抗氧剂的着色机理 | 第10-11页 |
| ·树状大分子的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树状大分子的发展史 | 第11-12页 |
| ·树状大分子的结构特点 | 第12-13页 |
| ·树状大分子的特殊性质 | 第13-15页 |
| ·树状大分子的应用现状 | 第15-19页 |
| ·新型酚类抗氧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本课题的设计与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新型树状酚类抗氧剂(Ⅰ)的合成与表征 | 第22-37页 |
|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2页 |
| ·实验药品 | 第22页 |
|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 ·抗氧剂骨架的合成 | 第22-26页 |
| ·树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 | 第22-24页 |
| ·合成路线 | 第24-25页 |
| ·实验步骤 | 第25页 |
| ·反应条件对产品的影响 | 第25页 |
| ·后处理条件对产品纯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 ·酚类抗氧剂(Ⅰ)中间体的合成 | 第26-28页 |
| ·合成路线 | 第26-27页 |
| ·实验步骤 | 第27页 |
| ·氢氧化钠用量对酯水解反应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二氯亚砜对酰氯纯度的影响 | 第28页 |
| ·新型树状酚类抗氧剂(Ⅰ)的合成 | 第28-29页 |
| ·实验原理 | 第28-29页 |
| ·实验步骤 | 第29页 |
| ·溶剂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第29页 |
| ·缚酸剂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第29页 |
| ·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 第29页 |
| ·结构表征 | 第29-36页 |
| ·元素分析 | 第30页 |
| ·红外光谱表征 | 第30-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新型树状酚类抗氧剂(Ⅱ)的合成探索 | 第37-49页 |
|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7页 |
| ·实验药品 | 第37页 |
|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 ·酚类抗氧剂(Ⅱ)中间体的合成 | 第37-44页 |
| ·合成路线 | 第37-38页 |
| ·实验步骤 | 第38页 |
| ·硝化反应溶剂的选择 | 第38-39页 |
| ·硝化反应正交设计 | 第39-40页 |
| ·硝化反应条件优化 | 第40-42页 |
| ·还原体系的选择 | 第42页 |
| ·还原反应条件实验 | 第42-44页 |
| ·新型树状酚类抗氧剂(Ⅱ)的合成 | 第44页 |
| ·实验原理 | 第44页 |
| ·实验步骤 | 第44页 |
| ·合成条件探索 | 第44页 |
| ·结构表征 | 第44-47页 |
| ·元素分析 | 第44-45页 |
| ·红外光谱表征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新型树状酚类抗氧剂的抗氧化性能评价 | 第49-52页 |
| ·主要原料及仪器 | 第49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49页 |
| ·主要性能指标的测定 | 第49-51页 |
| ·氧化诱导期的测定 | 第49-51页 |
| ·熔融指数的测定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5-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63-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