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3-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前言 | 第24-25页 |
| 第一部分 9771S生育特性及植物学特征特性的观察 | 第25-30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 ·形态特征观察 | 第26-27页 |
| ·上三叶形态特征 | 第26页 |
| ·地上部节间形态 | 第26-27页 |
| ·主茎叶片数 | 第27页 |
| ·播始历期 | 第27-28页 |
| ·农艺性状特征 | 第28-29页 |
| ·小节与讨论 | 第29-30页 |
| 第二部分 9771S育性转换规律研究 | 第30-34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 ·9771S和CK在长沙地区播种的全年育性变化 | 第31-32页 |
| ·9771S和CK在长沙地区播种的全年育性变化 | 第32页 |
| ·9771S繁种敏感期的最适温度确定 | 第32-33页 |
| ·小节与讨论 | 第33-34页 |
| 第三部分 9771S的异交特性研究 | 第34-41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 ·开花历期 | 第35页 |
| ·日开花动态 | 第35-36页 |
| ·柱头性状 | 第36-37页 |
| ·柱头大小 | 第36页 |
| ·柱头外露率与包颖率 | 第36-37页 |
| ·柱头活力 | 第37页 |
| ·开颖习性 | 第37-38页 |
| ·GA_3敏感试验 | 第38-40页 |
| ·不同GA_3浓度对群体包颈的影响 | 第38页 |
| ·GA_3对不同发育阶段幼穗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小节与讨论 | 第40-41页 |
| 第四部分 两用核不育系9771S所配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41-46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 ·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 ·9771S所配组合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41-44页 |
| ·9771S所配组合几个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 ·小节与讨论 | 第45-46页 |
| 第五部分 9771S所配组合的稻米品质分析 | 第46-54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 ·供试组合碾米品质分析 | 第46-47页 |
| ·供试组合的外观品质分析 | 第47-49页 |
| ·胚乳透明度 | 第47页 |
| ·垩白 | 第47-49页 |
| ·米粒长度和形状 | 第49页 |
| ·蒸煮食用品质的鉴定 | 第49-50页 |
| ·胶稠度 | 第49页 |
|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 | 第49-50页 |
| ·稻米营养品质的鉴定 | 第50-51页 |
| ·糙米蛋白质含量 | 第50-51页 |
| ·9771S所配组合稻米品质性状表现 | 第51-52页 |
| ·9771S所配组合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页 |
| ·小节与讨论 | 第52-54页 |
|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