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植物逆境生理 | 第11-13页 |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11-12页 |
·质膜结构遭到破坏 | 第11页 |
·植物衰老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11-12页 |
·光合作用减弱 | 第12页 |
·内源激素代谢失调 | 第12页 |
·盐胁迫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12-13页 |
·离子毒害 | 第12页 |
·光合下降、能耗增加 | 第12页 |
·营养亏缺 | 第12-13页 |
·改变代谢途径 | 第13页 |
·转录因子 | 第13-19页 |
·转录因子的背景 | 第13页 |
·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 | 第13-14页 |
·DNA结合域 | 第13-14页 |
·转录调控域 | 第14页 |
·核定位信号 | 第14页 |
·寡聚结构域 | 第14页 |
·植物转录因子的分类 | 第14-19页 |
·AP2/EREBP类转录因子 | 第14-15页 |
·WRKY类转录因子 | 第15页 |
·NAC类转录因子 | 第15页 |
·bZIP类转录因子 | 第15-16页 |
·MYB/MYC类转录因子 | 第16页 |
·锌指蛋白类转录因子 | 第16-19页 |
·立题依据与意义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毛竹PeZFP、PeMYB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21-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1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总DNA提取与检测 | 第22-24页 |
·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 第22-23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4页 |
·毛竹锌指蛋白PeZFP和转录因子MYB的克隆 | 第24-26页 |
·目的基因中间片段的PCR扩增 | 第24-25页 |
·目的基因3,RACE扩增 | 第25-26页 |
·基因的测序 | 第26-28页 |
·基因片段的分离与回收 | 第26页 |
·回收产物与pMD19-T载体的连接 | 第26-27页 |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7页 |
·DNA与载体的连接产物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27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鉴定 | 第27页 |
·目的基因全长cDNA的拼接 | 第27-28页 |
·基因全长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页 |
·开放阅读框的查找和蛋白质翻译 | 第28页 |
·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 第28页 |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8页 |
·毛竹PeZFP、PeMYB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8-29页 |
·植物材料的胁迫处理 | 第28页 |
·各样品总RNA的提取、定量与反转录 | 第28页 |
·cDNA用量的调整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9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29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29页 |
·毛竹抗逆锌指蛋白基因PeZFP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9-33页 |
·毛竹抗逆锌指蛋白基因PeZFP的克隆 | 第29-30页 |
·毛竹抗逆锌指蛋白基因PeZFP的序列分析 | 第30-33页 |
·毛竹转录因子MYB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3-38页 |
·MYB的克隆 | 第33-35页 |
·MYB序列分析 | 第35-38页 |
·毛竹PeZFP、PeMYB基因表达分析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拟南芥研究 | 第41-55页 |
·材料 | 第41-42页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菌种、试剂 | 第41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7页 |
·PeZFP基因编码区的克隆 | 第42-43页 |
·植物正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第43-45页 |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 | 第45页 |
·根癌农杆菌EHA10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5页 |
·电转化农杆菌EHA105及检测 | 第45页 |
·农杆菌EHA105介导的pCAMBIA1301+PeZFP遗传转化拟南芥 | 第45-46页 |
·拟南芥的种植 | 第45页 |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第45-46页 |
·浸花法转化拟南芥 | 第46页 |
·转基因种子的抗生素筛选及种植 | 第46页 |
·T2代转基因拟南芥DNA水平检测 | 第46页 |
·T2代转基因拟南芥RNA水平检测 | 第46页 |
·T2代正反义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表型分析 | 第46-47页 |
·T2代正反义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非生物胁迫分析 | 第4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PeZFP基因编码区的克隆 | 第47页 |
·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PeZFP的构建 | 第47-48页 |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 | 第48-49页 |
·T2代转PeZFP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 | 第49页 |
·转PeZFP基因拟南芥植株的DNA和RNA的检测 | 第49-50页 |
·转PeZFP基因拟南芥植株耐逆性检测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