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绪论 | 第15-35页 |
·森林生态系统基础研究(FOREST ECOSYSTEM PRIMARY RESEARCH) | 第15-23页 |
·格局(Patterns) | 第15-18页 |
·生物格局(Biology Patterns) | 第16-17页 |
·环境格局(Environment Patterns) | 第17页 |
·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s) | 第17-18页 |
·过程(Processes) | 第18-22页 |
·碳循环过程(Carbon recycling processes) | 第19-2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 | 第20页 |
·森林水文过程(Forest Hydrology Processes) | 第20-22页 |
·森林生物过程(Forest Biology Processes) | 第22页 |
·尺度(Scales) | 第22-23页 |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s of Patterns and Processes) | 第23页 |
·森林生态系统区划(FOREST ECOSYSTEM REGIONALIZATION) | 第23-26页 |
·生态系统地域区划(ECOSYSTEM REGIONAL REGIONALIZATION) | 第23-24页 |
·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Ecosystem Productivity Regionalization) | 第24页 |
·生态系统功能区划(Ecosystem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 第24-25页 |
·生态系统经济功能区划(Ecosystem Economic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 第25页 |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区划(The Division For Forest Management) | 第25-26页 |
·森林生态系统评价(FOREST ECOSYSTEM ASSESSMENT) | 第26-29页 |
·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Ecosystem Stability Assessment) | 第26-27页 |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 第27-28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Assessment) | 第28-29页 |
·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评价(Forest Ecosystem Sustainable Assessment | 第2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 第29-31页 |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 第31-33页 |
·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和手段 | 第31-32页 |
·研究模型(Models) | 第32-33页 |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33页 |
·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2 森林生态系统评价 | 第35-49页 |
·试验区基本情况 | 第35-37页 |
·试验区自然概况 | 第35-36页 |
·试验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第36页 |
·试验区森林资源 | 第36-37页 |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 第37-47页 |
·生态效益 | 第37-45页 |
·森林涵养水源效能与效益分析 | 第37-40页 |
·森林固土保肥效能与效益分析 | 第40-42页 |
·土壤改良功能与效益分析 | 第42页 |
·森林大气净化功能与效益分析 | 第42-44页 |
·森林多样性及其效益分析 | 第44-45页 |
·森林的其它生态效益 | 第45页 |
·社会效益 | 第45-46页 |
·森林游憩功能与效益分析 | 第45-46页 |
·森林为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与效益分析 | 第46页 |
·经济效益 | 第46页 |
·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计算与评价 | 第46-47页 |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46-47页 |
·环境的消纳能力计算与分析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3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区划 | 第49-61页 |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边界 | 第49-51页 |
·区划的原则 | 第51-52页 |
·功能主导原则 | 第51页 |
·功能完整性原则 | 第51页 |
·可持续原则 | 第51页 |
·功能与环境统一的原则 | 第51-52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52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52页 |
·综合性原则 | 第52页 |
·区划方法 | 第52-55页 |
·区划因子 | 第52-53页 |
·自然因子 | 第53页 |
·社会因子 | 第53页 |
·经营因子 | 第53页 |
·区划方法 | 第53-55页 |
·区划组织 | 第55-57页 |
·各区划类型的特点和经营措施、方式 | 第57-5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原则 | 第57-58页 |
·尽量保留现有森林景观类型 | 第57页 |
·扩大当地顶极景观类型 | 第57-58页 |
·坚持分类经营,提高集约经营程度 | 第58页 |
·经营类型的特点及经营措施 | 第58-59页 |
·高集约经营程度的经济林系统经营类型 | 第58页 |
·高集约经营程度的速生丰产林系统经营类型 | 第58页 |
·一般用材林系统经营类型 | 第58页 |
·水源涵养林经营类型 | 第58-59页 |
·水土保持林经营类型 | 第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4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模型研究 | 第61-89页 |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基础理论 | 第61-67页 |
·近自然森林经营概念 | 第61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近自然经营技术——单木技术 | 第61-62页 |
·经营决策因子 | 第62-67页 |
·多样性指数 | 第62-63页 |
·大小比数 | 第63-64页 |
·角度尺 | 第64-66页 |
·健康指数 | 第66页 |
·空间密度指数 | 第66-67页 |
·目的树种特性指数 | 第67页 |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模型 | 第67-70页 |
·经营决策因子的决策准则 | 第67-68页 |
·经营决策模型 | 第68-70页 |
·决策模型1——均匀分布模型 | 第69-70页 |
·决策模型2——具有林窗分布特征决策模型 | 第70页 |
·决策模型模拟检验 | 第70-85页 |
·虚拟现实林分模拟 | 第70-79页 |
·虚拟现实林分的模拟理论 | 第70-74页 |
·虚拟林分的模拟方法 | 第74-76页 |
·虚拟林分模拟结果与检验 | 第76-79页 |
·虚拟林分的经营经营决策模拟 | 第79-85页 |
·经营决策模拟算法 | 第80-82页 |
·虚拟林分经营模拟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模型在现实林分中的应用与分析 | 第85-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5 林分因子自适应模型研究 | 第89-97页 |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89-93页 |
·协整的概念 | 第89-90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90页 |
·因果关系分析 | 第90-92页 |
·协整检验 | 第92页 |
·协整系统的建立 | 第92-93页 |
·误差校正模型 | 第92-93页 |
·协正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93页 |
·林分因子自适应模型的建立 | 第93-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6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中影响因子的解析结构模型 | 第97-106页 |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目的 | 第97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因素构成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 | 第97-99页 |
·确定影响因子的基础理论 | 第97-9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98页 |
·层次—能级理论 | 第98页 |
·控制论及反馈原理 | 第98页 |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影响因子 | 第98-99页 |
·经营目标因子 | 第98页 |
·社会因子 | 第98-99页 |
·自然因子 | 第99页 |
·经营因子 | 第99页 |
·景观因子 | 第99页 |
·系统生产力因子 | 第99页 |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99-104页 |
·解释结构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99-100页 |
·ISM的运算原理 | 第100-104页 |
·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示法 | 第100页 |
·有向图的矩阵表示方法 | 第100-101页 |
·邻接矩阵的性质 | 第101-102页 |
·可达矩阵 | 第102-103页 |
·可达矩阵的层级分解 | 第103-104页 |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影响因子解析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