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前言 | 第1-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辐射沙洲海港开发的急迫性 | 第8-9页 | 
| ·海岸稳定性制约着辐射沙洲的港口开发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9-12页 | 
| ·辐射沙洲的形成 | 第9-10页 | 
| ·辐射沙洲的演变 | 第10-11页 | 
| ·关于辐射沙洲海港建设稳定性的研究 | 第11页 | 
| ·研究区海底沉积物特征 | 第11-12页 | 
| ·研究基础与思路 | 第12-14页 | 
| ·资料收集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水道-沙洲系统特征 | 第14-16页 | 
| ·辐射沙洲中水道-沙洲组合 | 第14-15页 | 
| ·研究区水道-沙洲系统形势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动力泥沙环境 | 第16-21页 | 
| ·海洋动力环境 | 第16-18页 | 
| ·潮汐与潮流 | 第16-17页 | 
| ·波浪 | 第17-18页 | 
| ·泥沙环境 | 第18页 | 
| ·泥沙活动性 | 第18-21页 | 
| 第四章 潮流动力控制下水道-沙洲系统长周期稳定性分析 | 第21-31页 | 
| ·水道平面变化 | 第21-23页 | 
| ·断面变化分析 | 第23-25页 | 
| ·遥感资料分析 | 第25-28页 | 
| ·水道-沙洲系统近40年的稳定性分析 | 第28-29页 | 
| ·西太阳沙近40年来始终存在的区域 | 第29-30页 | 
| ·近期动态 | 第30-31页 | 
| 第五章 潮流泥沙整体物理模型试验 | 第31-51页 | 
| ·物理模型的范围与边界 | 第31-32页 | 
| ·物理模型设计 | 第32-36页 | 
| ·相似准则 | 第32-34页 | 
| ·物理模型比尺设计 | 第34-35页 | 
| ·模型沙选择 | 第35-36页 | 
| ·物理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36-44页 | 
| ·物理模型建立 | 第36-38页 | 
| ·物理模型验证 | 第38-44页 | 
| ·人工岛工程对水道-沙洲系统长周期稳定的影响 | 第44-51页 | 
| ·潮量影响试验 | 第44-46页 | 
| ·工程方案对各水道潮量影响的试验分析 | 第46-47页 | 
| ·工程区附近流场变化分析 | 第47-49页 | 
| ·泥沙冲淤变化分析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大浪作用下滩冲槽淤的短期动荡 | 第51-55页 | 
| ·大浪作用下滩冲槽淤 | 第51页 | 
| ·研究区滩冲槽淤短期动荡 | 第51-55页 | 
| 第七章 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滩冲槽淤动床物理模型试验 | 第55-68页 | 
| ·模型设计 | 第55-61页 | 
| ·相似准则 | 第55-58页 | 
| ·物理模型比尺 | 第58-60页 | 
| ·模型沙选择 | 第60-61页 | 
| ·物理模型建立 | 第61页 | 
| ·模型平面布置 | 第61页 | 
| ·模型生潮、生波系统 | 第61页 | 
| ·模型量测系统 | 第61页 | 
| ·物理模型验证 | 第61-66页 | 
| ·潮流场验证 | 第61-63页 | 
| ·波浪场验证 | 第63-65页 | 
| ·滩冲槽淤泥沙冲淤验证 | 第65-66页 | 
| ·物理模型试验结果 | 第66-68页 | 
| ·试验的波、流动力组合 | 第66页 | 
| ·岛壁前沿的冲刷 | 第66-68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8-71页 | 
| ·结论 | 第68页 | 
| ·讨论 | 第68-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