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8-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9-13页 |
三、现状与趋势 | 第13-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一) 调查问卷 | 第17-18页 |
(二) 个案研究 | 第18-22页 |
五、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一) 精心设计干预条件与改变学生不规范行为的关系 | 第22-24页 |
(二) 少年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与“日常”的关系 | 第24-25页 |
(三)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 第25-26页 |
(四) 中小学在衔接过程中日常行为规范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 第26-27页 |
(五)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与学校和家庭的关系 | 第27-30页 |
(六)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 | 第30-33页 |
(七)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家庭教养的关系 | 第33-35页 |
六、讨论 | 第35-77页 |
(一)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主要依赖于班级管理 | 第35-39页 |
(二)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依赖于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提高 | 第39-45页 |
(三) 珍爱生命、自尊自爱贯穿于养成教育的始终 | 第45-50页 |
(四) 学校道德场域建设是未成年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平台 | 第50-62页 |
(五) 关于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过程中主体性的凸显 | 第62-77页 |
注释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97页 |
后记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