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 论 | 第1-18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城市治理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 第11-14页 |
·城市的性质 | 第11-12页 |
·城市治理的内涵 | 第12-13页 |
·城市治理的本质 | 第13-14页 |
·城市治理结构研究 | 第14-18页 |
·城市治理结构的定义及特点 | 第14-15页 |
·我国城市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 第15-18页 |
2 城市治理主体分析 | 第18-27页 |
·城市治理各主体的界定及形式 | 第18-20页 |
·城市政府 | 第18-19页 |
·城市市民 | 第19页 |
·市场营利组织 | 第19页 |
·非营利组织 | 第19-20页 |
·城市治理中GMCN关系问题分析 | 第20-26页 |
·城市政府与城市市民的关系视角 | 第20-22页 |
·城市政府与市场组织的关系视角 | 第22-23页 |
·城市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视角 | 第23-26页 |
·城市治理合作联盟的内涵和特征 | 第26-27页 |
3 城市治理的合作博弈模型 | 第27-39页 |
·城市治理由非合作走向合作潜在驱动力分析 | 第27-29页 |
·城市间的竞争因素 | 第28页 |
·技术因素 | 第28-29页 |
·城市治理环境因素 | 第29页 |
·城市治理合作博弈的原则 | 第29-31页 |
·结盟自由 | 第29-30页 |
·城市价值最大化 | 第30页 |
·治理主体预期收益最大 | 第30页 |
·交易或结盟成本最低 | 第30-31页 |
·治理有效的原则 | 第31页 |
·城市治理合作联盟的目标(决策)界定 | 第31-33页 |
·城市治理合作博弈模型分析 | 第33-39页 |
·合作博弈基本概念 | 第33-35页 |
·关于合作博弈分配的谈判集解 | 第35-36页 |
·城市治理的合作博弈模型及均衡 | 第36-39页 |
4 城市治理合作博弈内在机制分析 | 第39-49页 |
·城市治理合作博弈的内在形成机制 | 第39-43页 |
·合作治理有效机制 | 第39页 |
·效用转移机制 | 第39-40页 |
·协商机制 | 第40-42页 |
·三种机制的互动关系 | 第42-43页 |
·城市治理合作联盟的冲突分析 | 第43-44页 |
·利益失衡导致冲突 | 第43页 |
·文化差异诱发冲突 | 第43页 |
·信息沟通不畅引起冲突 | 第43-44页 |
·合作组织运作与管理难度增加产生冲突 | 第44页 |
·背信弃义引起冲突 | 第44页 |
·中国城市治理合作的冲突化解及合作促进机制 | 第44-49页 |
·监督机制 | 第45页 |
·社会效用机制 | 第45-46页 |
·信任机制 | 第46页 |
·信息披露与共享机制 | 第46-47页 |
·收益分配机制 | 第47-49页 |
5 中国城市治理结构设计 | 第49-61页 |
·基于合作博弈的中国城市治理结构设计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可操作性上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方法论上存在的问题 | 第50页 |
·我国城市治理结构设计基本思路:引进原型化方法 | 第50-52页 |
·原型化方法思想的引入 | 第50页 |
·基于原型化方法下城市治理合作博弈结构的设计程序 | 第50-52页 |
·中国城市治理结构的设计程序:合作博弈思想应用 | 第52-57页 |
·重塑治理主体地位 | 第52-53页 |
·建立伙伴制共同参与治理模式 | 第53-54页 |
·构建城市董事会及城市董事制度 | 第54页 |
·强化非政府治理主体通过监督机制参与对城市政府的监督 | 第54-55页 |
·建立有效的分权结构,倡导地方治理,下放权力,转变城市政府职能 | 第55-56页 |
·利益相关主体共担城市治理责任 | 第56-57页 |
·建立学习型的城市治理结构 | 第57页 |
·中国城市治理基本准则的思考 | 第57-61页 |
·城市治理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 | 第57-58页 |
·加强市民的积极参与——城市善治的必然选择 | 第58-59页 |
·重新认识市场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重理城市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的关系 | 第59-60页 |
·社区自治——现代城市治理结构建设的基础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