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陇南山区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态研究

1 绪论第1-23页
   ·问题的提出第8-12页
     ·陇南山区第8-9页
     ·陇南山区小城镇第9-10页
     ·问题的提出第10页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0-12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第12-15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12页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2-13页
     ·论文研究的步骤和框架第13-15页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第15-22页
     ·小城镇研究第15页
     ·城乡空间统筹思想第15-17页
     ·空间结构基础理论第17-20页
     ·城镇空间结构形态研究第20-22页
 小结第22-23页
2 陇南山区地理环境与人居环境状况第23-38页
   ·陇南山区的地理环境第23-27页
     ·陇南山区地貌特征第23-24页
     ·陇南山区的水系格局第24-25页
     ·陇南山区地理环境结构第25-27页
   ·陇南山区的人居环境状况第27-37页
     ·民族渊源第27-28页
     ·古代城镇化与人口迁徙第28-31页
     ·聚落生态类型第31-32页
     ·陇蜀古道及其线路演化第32-34页
     ·经济类型的演化第34-37页
 小结第37-38页
3 陇南山区人居环境空间结构形态及特征第38-48页
   ·人居环境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化历程第38-41页
     ·初期的散点分布第38-39页
     ·“L”形城镇轴的显现和扩展第39-40页
     ·“Z”形城镇轴的派生及枝状格局的形成第40-41页
   ·人居环境空间结构形态的特征第41-47页
     ·松散结构第41-43页
     ·枝状结构第43-44页
     ·分形结构第44-47页
 小结第47-48页
4 陇南山区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态原型分析第48-63页
   ·原型的定义及生态层次第48-50页
     ·原型的定义第48-49页
     ·原型的生态系统层次第49-50页
   ·原型的构成要素及特征第50-55页
     ·伸展轴第51页
     ·城镇建成区第51-52页
     ·农业谷地第52-53页
     ·乡村社区第53-55页
   ·原型的演化方式第55-60页
     ·吸引第55-56页
     ·扩散第56-58页
     ·叠加第58-59页
     ·演替第59-60页
   ·对原型分析的启示第60-62页
     ·原型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组合搭配第60-61页
     ·演替是城镇在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第61-62页
 小结第62-63页
5 陇南山区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态合理模式初探第63-79页
   ·相关背景第63页
   ·陇南山区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第63-67页
     ·生态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第63-66页
     ·培养相对独立的经济增长极第66-67页
   ·区域低密度城镇体系第67-72页
     ·维护区域自然空间格局第67-69页
     ·结合流域水系格局的枝状网络结构第69-70页
     ·重点发展中心城镇和门户城镇第70-72页
   ·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第72-74页
     ·亦城亦乡空间结构的意义第72-73页
     ·亦城亦乡空间结构的引导第73-74页
   ·紧凑布局的密集型社区第74-78页
     ·密集型社区的意义第74页
     ·密集型社区研究第74-76页
     ·密集型社区的实施第76-78页
 小结第78-79页
6 结语第79-82页
   ·论文研究的结论第79页
   ·展望陇南山区城乡空间的未来发展第79-81页
   ·今后还需深入研究的问题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图表目录第87-91页
附件第91-98页
 附件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争论第91-94页
 附件二:小城镇建设相关理论第94-96页
 附件三:陇南地方行政建制沿革第96-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现代化进程中党委的领导问题研究--基于领导学的视角
下一篇:复式住宅中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