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背景介绍和历史回顾 | 第18-55页 |
第一节 界定“司法”,“司法化”和“司法能动主义” | 第18-40页 |
一、界定司法 | 第18-23页 |
(一) 司法机构的特性 | 第18-19页 |
(二) 国际争端解决机构 | 第19-21页 |
(三) 国际法院或法庭的标准 | 第21-23页 |
二、界定司法化 | 第23-31页 |
(一) 司法化的积极内涵 | 第23-27页 |
(二) 司法化的消极内涵 | 第27-31页 |
三、界定司法能动主义 | 第31-40页 |
(一) 关于司法能动主义 | 第31-32页 |
(二) 关于司法造法 | 第32-37页 |
(三) 国际法院或法庭的法官的职能 | 第37-40页 |
第二节 国际争端解决的司法化潮流 | 第40-45页 |
一、国际争端解决司法化潮流的表现 | 第40-42页 |
二、国际争端解决司法化潮流的原因 | 第42-44页 |
三、国际争端解决司法化潮流带来的问题 | 第44-45页 |
第三节 WTO 争端解决的历史沿革:从ITO 到GATT 到WTO | 第45-54页 |
一、前GATT 阶段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 第45-46页 |
(一) ITO 谈判前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 第45-46页 |
(二) ITO《哈瓦那宪章》设计的争端解决机制 | 第46页 |
二、GATT 初期的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阶段 | 第46-51页 |
(一) GATT 第22 条和第23 条的规定 | 第46-47页 |
(二) 缔约方全体大会主席与工作小组的设立(1948-1952) | 第47-49页 |
(三) 专家小组的设立(1952-东京回合) | 第49-51页 |
三、GATT 从外交手段逐步向司法手段过(东京回合―WTO 建立) | 第51-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二章 WTO 争端解决中的司法造法论证 | 第55-83页 |
第一节 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性质论证 | 第55-64页 |
一、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性质 | 第55-63页 |
(一) 强制管辖权 | 第55-58页 |
(二) 上诉机构的设立 | 第58-61页 |
(三) 有效的执行机制 | 第61-63页 |
二、关于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准”司法性质 | 第63-64页 |
第二节 WTO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创设新规则的实证 | 第64-74页 |
一、专家组和上诉机构适用的条约解释的规则 | 第64-67页 |
二、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创设的新规则 | 第67-74页 |
(一)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创设的新程序性规则 | 第68-71页 |
(二)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创设的新实体性规则 | 第71-74页 |
第三节 WTO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造法性质论证 | 第74-81页 |
一、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独立性 | 第74-77页 |
二、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事实上的判例效力 | 第77-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三章 WTO 争端解决中的司法造法评价 | 第83-115页 |
第一节 WTO 争端解决中司法造法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 第83-95页 |
一、规则原因 | 第83-89页 |
(一) WTO 规则的不完善和不清晰 | 第83-86页 |
(二) WTO 法律体系的迅速发展 | 第86-89页 |
二、制度原因 | 第89-94页 |
(一) 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不得拒绝审理 | 第89-92页 |
(二) 反向协商一致原则 | 第92-93页 |
(三) WTO 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解释的困难 | 第93-94页 |
三、谈判策略原因 | 第94-95页 |
第二节 WTO 争端解决中司法造法发展的局限性 | 第95-106页 |
一、来自WTO 的内部限制 | 第96-104页 |
(一) WTO 的“成员方主导”性质及利益的协调 | 第96-101页 |
(二) 争端解决机构的自我约束 | 第101-104页 |
二、来自WTO 的外部限制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WTO 争端解决中的司法造法与WTO 的合法性 | 第106-115页 |
一、司法机构同决策机构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 第107-109页 |
二、协调司法机构同决策机构之间的关系 | 第109-112页 |
三、成员方应采取的立场和对策 | 第112-115页 |
结论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1页 |
后记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