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油污染事故应急体系的研究
第一章 引言 | 第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研究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 第14-17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应急救援发展概况 | 第18-35页 |
·国外应急救援法律、法规 | 第18-20页 |
·我国应急救援法律、法规 | 第20-22页 |
·国外应急救援活动 | 第22-27页 |
·美国国家应急反应系统 | 第22-24页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APELL”计划 | 第24-27页 |
·国内应急救援活动 | 第27-30页 |
·相关制度 | 第27-28页 |
·机构建设 | 第28-29页 |
·应急救援网络建设 | 第29-30页 |
·国内外应急救援工作的比较研究 | 第30-32页 |
·我国应急救援工作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 第30-31页 |
·借鉴国外经验来发展我国的应急体系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应急救援体系的研究内容 | 第35-45页 |
·应急救援体系的机构组成 | 第35-38页 |
·应急指挥中心 | 第35-36页 |
·事故现场指挥中心 | 第36-37页 |
·支持保障中心 | 第37页 |
·媒体中心 | 第37-38页 |
·信息管理中心 | 第38页 |
·应急预案的编制 | 第38-40页 |
·应急预案的内容 | 第38-39页 |
·油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 第39-40页 |
·应急训练与演习 | 第40-41页 |
·训练、演习的目的和内容 | 第40页 |
·演习审查 | 第40-41页 |
·演习总结与评价 | 第41页 |
·应急救援体系响应程序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突发性油污染事故应急体系运行的模式 | 第45-54页 |
·国外化学危险品应急救援模式 | 第45-47页 |
·国外化学事故应急响应系统的组成 | 第45-46页 |
·国外化学事故应急响应系统的运作模式 | 第46-47页 |
·企业外应急——政府管理 | 第47-49页 |
·政府的职责 | 第47页 |
·企业外应急救援体系的分级 | 第47-49页 |
·企业内应急——HSE管理体系 | 第49-50页 |
·安全服务体系——以安全中介为中心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石化企业建立应急体系实例 | 第54-66页 |
·合理的应急预案是建立应急反应体系的基础 | 第54-58页 |
·石化企业概况 | 第54-55页 |
·各部门职责 | 第55-56页 |
·应急准备 | 第56-57页 |
·应急分级 | 第57-58页 |
·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 第58页 |
·事故发生后应急体系的最佳反应 | 第58-59页 |
·最初应急反应 | 第58-59页 |
·全体应急反应 | 第59页 |
·石化企业典型事故应急处理 | 第59-64页 |
·泄漏应急处理 | 第59-61页 |
·燃烧、爆炸应急处理 | 第61-63页 |
·事故后期处理阶段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石化企业的危险评价 | 第66-82页 |
·危险评价的概述 | 第66-69页 |
·危险评价的背景、发展 | 第66-67页 |
·危险性评价原理 | 第67-69页 |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 第69-71页 |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 | 第69页 |
·重大危险源辨识的依据 | 第69-70页 |
·重大危险源辨识过程 | 第70-71页 |
·危险性评价的方法 | 第71-79页 |
·概述 | 第71页 |
·故障树分析特点 | 第71-73页 |
·故障树分析方法的步骤和程序 | 第73-74页 |
·故障树定性分析实例 | 第74-79页 |
·本章小节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第七章 数据库的建立 | 第82-100页 |
·石化企业储存系统应急数据库概述 | 第82-84页 |
·数据库的功能 | 第82-83页 |
·数据库的构成 | 第83-84页 |
·化学品数据库 | 第84-90页 |
·事故类型和严重等级数据库 | 第90-95页 |
·事故类型和严重程度 | 第90-92页 |
·事故应急抢救措施 | 第92-95页 |
·应急措施数据库 | 第95-97页 |
·应急分级 | 第95页 |
·事故严重程度等级划分 | 第95-96页 |
·界面演示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2页 |
附录一 | 第102-105页 |
附录二 | 第105-106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