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框架 | 第1-2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23页 |
| ·引言 | 第13-16页 |
| ·城市地下空间的概念 | 第16-18页 |
|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综合管理概况 | 第18-19页 |
| ·灾害管理中的政府行为 | 第19-2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3-25页 |
|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25-26页 |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 ·论文框架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9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9-74页 |
| ·国内外灾害管理研究现状 | 第29-36页 |
| ·国内灾害管理研究现状 | 第29-34页 |
| ·国外灾害管理研究现状 | 第34-36页 |
|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管理研究现状 | 第36-40页 |
|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管理研究现状 | 第36-38页 |
|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管理研究现状 | 第38-40页 |
| ·新加坡相关地下交通灾害管理的研究 | 第40-42页 |
| ·从分析国内外城市灾害管理和研究中得到的启发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附录: 新加坡地下空间发展及地下交通安全性研究 | 第46-74页 |
| 第3章 城市地下空间主要灾害特点分析 | 第74-88页 |
| ·城市地下空间基本特点 | 第74-76页 |
| ·城市地下空间的优点 | 第74-75页 |
| ·城市地下空间的缺点 | 第75-76页 |
| ·城市地下空间主要灾害及特征 | 第76-83页 |
| ·城市地下空间的主要灾害类别 | 第77-79页 |
|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的主要特征 | 第79-83页 |
|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特点 | 第83-85页 |
| ·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对策 | 第85-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4章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综合管理基本框架构建 | 第88-107页 |
| ·灾害综合管理框架的构建前提 | 第88-95页 |
| ·我国城市灾害管理发展趋势 | 第89-90页 |
| ·政府的价值取向 | 第90-92页 |
| ·政府与非政府合作互助的必要性 | 第92-95页 |
| ·灾害二元化管理的概念引入 | 第95-97页 |
| ·二元化管理的基本框架 | 第97-105页 |
| ·构建原则 | 第97-98页 |
| ·构建要素 | 第98-100页 |
| ·框架系统 | 第100-101页 |
| ·管理过程 | 第101-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 第5章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综合管理中的行为研究 | 第107-139页 |
|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综合管理中的政府行为 | 第107-130页 |
| ·组织行为 | 第108-112页 |
| ·执行行为 | 第112-117页 |
| ·法治行为 | 第117-121页 |
| ·监督行为 | 第121-125页 |
| ·保障行为 | 第125-130页 |
|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综合管理中的非政府行为 | 第130-137页 |
| ·投资与经营行为 | 第130-131页 |
| ·咨询与服务行为 | 第131-132页 |
| ·保险与赔偿行为 | 第132-136页 |
| ·宣传与教育行为 | 第136-1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 第6章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综合管理中二元行为的协同 | 第139-155页 |
| ·灾害综合管理中的协同 | 第139-144页 |
| ·灾害管理中的协同论思想 | 第139-141页 |
|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综合管理中二元行为必然要求协同 | 第141-143页 |
| ·地下空间灾害综合管理中二元行为协同的实施要求 | 第143-144页 |
| ·地下空间灾害综合管理层次化的协同 | 第144-146页 |
| ·地下空间灾害综合管理过程中的协同 | 第146-150页 |
| ·地下空间形成过程中管理的协同 | 第146-148页 |
| ·灾害综合管理中过程管理的协同 | 第148-150页 |
| ·灾害综合管理中的协同解决方案 | 第150-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 第7章 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综合管理中行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155-183页 |
|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5-15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标准和方法 | 第156-159页 |
| ·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 第156-157页 |
| ·指标设计标准和方法 | 第157-159页 |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159-169页 |
| ·明确层次问题 | 第159-162页 |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162-163页 |
| ·确立权重 | 第163-168页 |
| ·层次总排序 | 第168-169页 |
| ·行为能力定量评价 | 第169-176页 |
| ·行为能力评分 | 第170-173页 |
| ·单项指标评价 | 第173-175页 |
| ·综合定量评价 | 第175-176页 |
| ·行为能力定性评价 | 第176-182页 |
| ·行为能力定性分析的基本思路 | 第176-177页 |
| ·行为能力定性分析的方法 | 第177-179页 |
| ·行为能力定性分析的步骤 | 第179-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2-183页 |
| 第8章 实证分析 | 第183-196页 |
| ·案例介绍 | 第183-186页 |
| ·案例分析 | 第186-1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5-196页 |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96-200页 |
| ·研究主要成果总结 | 第196-198页 |
| ·研究展望 | 第198-200页 |
| 致谢 | 第200-2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1-207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