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外关系的影响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结构、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结构与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民族主义的概念阐释和理论探索 | 第18-26页 |
| ·民族主义的概念阐释 | 第18-22页 |
| ·民族与民族主义 | 第18-22页 |
| ·新民族主义 | 第22页 |
|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 | 第22-24页 |
|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 第24-26页 |
| 第3章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 | 第26-36页 |
| ·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发展轨迹 | 第26-27页 |
| ·中国新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 第27-28页 |
| ·对80年代反思的结果 | 第27-28页 |
| ·政府重建合法性的诉求 | 第28页 |
| ·后冷战时代国际环境的影响 | 第28页 |
| ·中国新民族主义的特征 | 第28-30页 |
| ·“应激型”民族主义 | 第29-30页 |
| ·对国内政治秩序的认同与对国际秩序的不满 | 第30页 |
| ·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 | 第30页 |
| ·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利弊与价值评估 | 第30-36页 |
| ·民族主义的长处和内在缺陷 | 第31-32页 |
| ·民族主义的工具性地位 | 第32页 |
| ·中国新民族主义的现实使用空间 | 第32-34页 |
| ·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 第34-36页 |
| 第4章 新民族主义与中国对外关系 | 第36-44页 |
| ·新民族主义与中日关系 | 第36-41页 |
| ·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现状 | 第36-37页 |
| ·日本成为中国新民族主义的主诉国家 | 第37-39页 |
| ·日本对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反应 | 第39-41页 |
| ·新民族主义与中美关系 | 第41-42页 |
| ·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 | 第41页 |
| ·中国新民族主义中的反美诉求 | 第41-42页 |
| ·中国新民族主义对政府对外决策的影响 | 第42-44页 |
| 第5章 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引导 | 第44-53页 |
| ·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发展前景预测 | 第44-46页 |
| ·不会成为“扩张型”民族主义 | 第44-45页 |
| ·不会导致地域分裂 | 第45-46页 |
| ·中国新民族主义发展的不确定性 | 第46页 |
| ·构建和平与开放、自由与民主的健康民族主义 | 第46-50页 |
|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发展路径选择 | 第46-49页 |
| ·和平与开放、自由与民主的健康民族主义 | 第49-50页 |
| ·我国政府引导新民族主义的对策建议 | 第50-53页 |
| ·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 | 第51页 |
| ·进行适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 第51-52页 |
| ·采取灵活方式对待新民族主义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