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中度流失区典型流域生态修复效益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与实践 | 第21-31页 |
·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概述 | 第21-22页 |
·生态修复的概念与内涵 | 第21-22页 |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涵义 | 第22页 |
·国内外生态修复工程研究和实践发展现状 | 第22-31页 |
·国内外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我国生态修复工程实践现状 | 第28-30页 |
·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今后生态修复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新平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 第31-43页 |
·项目区基本情况 | 第31-38页 |
·项目区自然情况 | 第31-33页 |
·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 | 第33-34页 |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 | 第34-38页 |
·新平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情况 | 第38-43页 |
·新平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情况 | 第38-39页 |
·新平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法 | 第39-43页 |
第四章 典型流域效益监测内容和方法 | 第43-50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监测内容和方法 | 第44-50页 |
·典型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观测 | 第44-45页 |
·不同植被类型物种组成调查 | 第45-46页 |
·不同植被类型生物量和生产力测定 | 第46-47页 |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改良作用测定 | 第47-49页 |
·生态户节约能源调查 | 第49页 |
·坡改梯工程粮食增产调查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典型流域效益监测成果 | 第50-74页 |
·典型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 第50-58页 |
·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 | 第50-51页 |
·不同植被类型次产流降雨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 第51-54页 |
·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与降雨量间关系 | 第54-55页 |
·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间的关系 | 第55-57页 |
·典型降雨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过程 | 第57-58页 |
·不同植被类型物种结构 | 第58-61页 |
·物种数 | 第58-59页 |
·种类组成 | 第59-60页 |
·物种丰富度与水土流失控制间的关系 | 第60-61页 |
·不同植被类型生物量和生产力 | 第61-67页 |
·不同植被类型生物量 | 第61-63页 |
·不同植被类型生产力 | 第63-67页 |
·不同植被类型冠层投影盖度 | 第67页 |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改良效应 | 第67-72页 |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化学营养的改良效应 | 第67-70页 |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 | 第70-72页 |
·项目区能源结构调整的生态效应 | 第72-73页 |
·电网改造 | 第72页 |
·节能改灶 | 第72-73页 |
·沼气池建设 | 第73页 |
·项目区坡改梯增产效应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价 | 第74-77页 |
·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价方法 | 第74-75页 |
·水土保持基础效益 | 第74页 |
·水土保持生态效益 | 第74-75页 |
·水土保持社会效益 | 第75页 |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 | 第75页 |
·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结果 | 第75-77页 |
·基础效益 | 第75页 |
·生态效益 | 第75-76页 |
·社会效益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7-81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建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A: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