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9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高等教育的功能和大学的职能 | 第10-13页 |
·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13-18页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来源 | 第19-26页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第19-21页 |
·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 | 第21-23页 |
·高等教育与国家的社会发展观的关系 | 第23-26页 |
第3章 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过程及中美比较 | 第26-35页 |
·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过程 | 第26-31页 |
·教学职能的恢复和科研职能的重建 | 第26-27页 |
·社会服务职能的兴起 | 第27-29页 |
·社会服务职能与教学科研职能的关系 | 第29-31页 |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中美比较 | 第31-35页 |
·美国大学的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职能 | 第31-33页 |
·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服务职能的比较 | 第33-35页 |
第4章 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分析——体制改革的视角 | 第35-46页 |
·教育体制改革 | 第35-38页 |
·恢复教学和重点大学要建成教育、科研两个中心 | 第35-36页 |
·大学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 | 第36-38页 |
·经济体制改革 | 第38-39页 |
·科技体制改革 | 第39-42页 |
·大学社会服务的重点——产学研合作与产学合作 | 第42-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未来 | 第46-58页 |
·历史经验与不足 | 第46-50页 |
·经验之一:坚持渐进改革,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 | 第46-48页 |
·经验之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培养其主体性和自我认知 | 第48页 |
·不足之一:对教育的内部规律重视不够 | 第48-49页 |
·不足之二:社会服务职能欠缺公益性 | 第49-50页 |
·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未来 | 第50-56页 |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未来:兼容并包的公共创业型大学 | 第51-54页 |
·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未来:继续创业和加强公共服务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页 |
声明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