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1页 |
1.1 诱导抗病性研究的概况 | 第10-11页 |
1.2 引起诱导抗性的诱抗因子 | 第11-14页 |
1.2.1 非生物因子: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和化学因子 | 第11-12页 |
1.2.2 生物因子 | 第12-14页 |
1.3 诱导抗病性产生的机制 | 第14-20页 |
1.3.1 诱导抗性中诱抗因子的识别和信号转换 | 第15页 |
1.3.2 诱导系统抗性产生的信号分子及信号传导 | 第15-16页 |
1.3.3 诱导抗性防治病害的机制 | 第16-20页 |
1.4 几种相关防御酶与诱导抗性的关系 | 第20-28页 |
1.4.1 几丁质酶与诱导抗性 | 第21页 |
1.4.2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与诱导抗性 | 第21-25页 |
1.4.3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与诱导抗性 | 第25-26页 |
1.4.4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与诱导抗性的关系 | 第26-27页 |
1.4.5 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与诱导抗性 | 第27-28页 |
1.5 水稻诱导抗病研究的情况 | 第28-29页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水稻抗感白叶枯病菌近等位基因系悬浮细胞研究体系的建立 | 第31-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2.1.1 材料 | 第31-33页 |
2.1.2 方法 | 第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2.2.1 水稻愈伤组织的获得 | 第33-34页 |
2.2.2 水稻悬浮细胞系的获得 | 第34-35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35-38页 |
2.3.1 讨论 | 第35-37页 |
2.3.2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中生菌素对水稻悬浮细胞主要防卫反应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 第38-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5页 |
3.1.1 材料 | 第38-39页 |
3.1.2 有关试剂及溶液的配置 | 第39-40页 |
3.1.3 方法 | 第40-43页 |
3.1.4 总 RNA提取 | 第43-44页 |
3.1.5 分子杂交 | 第44-4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3.2.1 中生菌素对白叶枯病菌在水稻悬浮细胞中生长繁殖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2 中生菌素对水稻悬浮细胞主要防御反应酶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 第46-53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53-56页 |
3.3.1 讨论 | 第53-54页 |
3.3.2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中生菌素对水稻悬浮细胞主要防御酶同功酶的影响 | 第56-6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4.1.1 材料 | 第56页 |
4.1.2 有关试剂及溶液的配置 | 第56-57页 |
4.1.3 方法 | 第57-5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4.2.1 中生菌素对PO同功酶的诱导作用 | 第58-59页 |
4.2.2 中生菌素对PPO同功酶的诱导作用 | 第59-60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60-62页 |
4.3.1 讨论 | 第60-61页 |
4.3.2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中生菌素对水稻主要防御酶活性影响及对白叶枯病的防治作用 | 第62-69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3页 |
5.1.1 材料 | 第62页 |
5.1.2 方法 | 第62-63页 |
5.2 结果 | 第63-67页 |
5.2.1 中生菌素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幼芽三种重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5.2.2 中生菌素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苗期三种重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3 中生菌素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成株期三种重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4 中生菌素前期处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 | 第66-67页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67-69页 |
5.3.1 讨论 | 第67页 |
5.3.2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9-74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讨论 | 第70-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作者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