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 ·植物病毒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生物学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血清学方法 | 第11-12页 |
| ·组织细胞学方法与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12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2-13页 |
|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危害与分布 | 第13-14页 |
| ·病毒粒体特性与株系 | 第14-16页 |
| ·传播途径 | 第16页 |
| ·检测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 第17-20页 |
| ·法规政策 | 第17页 |
| ·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术 | 第17-20页 |
| ·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2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PNRSV怀柔分离物CP基因片断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2-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 ·双抗体夹心酶联(DAS-ELISA)法检测 | 第22页 |
| ·生物学检测 | 第22-23页 |
| ·反转录PCR扩增法检测 | 第23-24页 |
| ·外壳蛋白基因片断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4-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 ·DAS-ELISA法检测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 第26-27页 |
| ·生物学检测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 第27页 |
| ·RT-PCR检测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 第27-28页 |
|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怀柔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片断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8-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系统(PRAS)的开发 | 第38-44页 |
| ·系统定义 | 第38页 |
| ·开发工具与平台 | 第38页 |
|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38-39页 |
| ·系统界面设计 | 第39页 |
| ·PRAS的文件系统 | 第39-40页 |
| ·功能模块 | 第40-43页 |
| ·有害生物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块 | 第40-42页 |
| ·高风险有害生物的筛选模块 | 第42-43页 |
| ·系统的应用环境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种苗传毒风险模拟评估 | 第44-54页 |
| ·分析工具 | 第44页 |
| ·植物病毒随种苗传入风险模拟研究 | 第44-45页 |
| ·场景分析 | 第44页 |
| ·数学模型或随机过程的构建 | 第44-45页 |
| ·随机模拟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 ·传入风险影响因子模拟随机数检验 | 第45-46页 |
| ·植物病毒随种苗传入风险模拟评估 | 第46-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9页 |
|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4-55页 |
| ·北京怀柔区樱桃上发现李属坏死环斑病毒 | 第54页 |
|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怀柔分离物CP基因序列分析 | 第54页 |
| ·我国12个李属坏死环斑病毒分离物CP基因序列分析 | 第54页 |
| ·种苗传毒风险模拟评估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59页 |
| ·有关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摩擦接种的探讨 | 第55页 |
| ·对我国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的讨论 | 第55-56页 |
| ·PNRSV的后续研究 | 第56页 |
| ·对风险评估系统PRAS的讨论 | 第56-57页 |
| ·对种苗传毒风险评估的讨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