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前言 | 第10-21页 |
|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 第10-12页 |
|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研究 | 第12-16页 |
| ·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 | 第12-13页 |
|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 第13-15页 |
| ·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 | 第15-16页 |
| ·小麦赤霉病菌的多样性 | 第16-18页 |
| ·小麦赤霉病致病菌的种类 | 第16-17页 |
| ·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差异研究 | 第17-18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 第18-20页 |
| ·RAPD的特点 | 第18页 |
| ·RAPD技术在植物病原菌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 ·RAPD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 | 第18-19页 |
| ·RAPD技术在小麦赤霉病菌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2页 |
| ·材料的采集与分离 | 第21-22页 |
| ·小麦赤霉病样的采集 | 第21页 |
| ·小麦赤霉病菌的单孢分离 | 第21-22页 |
| ·菌种的鉴定 | 第22-27页 |
| ·供试菌株 | 第22-26页 |
| ·鉴定方法 | 第26-27页 |
| ·培养性状的测定 | 第27页 |
| ·分生孢子的产生与测定 | 第27页 |
| ·子囊壳的产生与形态观察 | 第27页 |
| ·致病性差异研究 | 第27-29页 |
| ·供试菌株 | 第27-28页 |
| ·供试小麦品种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页 |
| ·评价标准 | 第28-29页 |
|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测定 | 第29-30页 |
| ·供试菌株 | 第29页 |
| ·供试药剂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30页 |
| ·抗性程度评价 | 第30页 |
| ·禾谷镰刀菌的RAPD分析 | 第30-32页 |
| ·供试菌株 | 第30页 |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 ·DNA提取 | 第30-31页 |
| ·菌体的培养与收集 | 第30-31页 |
| ·CTAB法提取DNA | 第31页 |
| ·RAPD反应 | 第31-32页 |
| ·引物筛选 | 第31页 |
| ·RAPD扩增 | 第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 ·四川小麦赤霉病菌种类及分布 | 第32页 |
| ·小麦赤霉病菌的致病性 | 第32-35页 |
|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 第35-37页 |
| ·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水平 | 第35-36页 |
| ·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分布 | 第36-37页 |
| ·四川禾谷镰刀菌的DNA多态性 | 第37-42页 |
| ·扩增结果 | 第37页 |
| ·多态性分析 | 第37-39页 |
| ·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 第39-40页 |
| ·NTSYS-PC 2.1统计软件分析 | 第40-42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2-46页 |
| ·四川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分布 | 第42页 |
| ·小麦赤霉病菌的致病性差异 | 第42-43页 |
| ·四川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水平 | 第43-44页 |
| ·小麦赤霉病菌的DNA多态性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