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银翘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银翘胶囊简介 | 第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2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 第10-24页 |
| ·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质量标准的分类 | 第10-11页 |
| ·质量标淮制定的前提 | 第11页 |
| ·质量标准的内容 | 第11-23页 |
| ·名称 | 第11-12页 |
| ·处方 | 第12页 |
| ·制法 | 第12页 |
| ·性状 | 第12-13页 |
| ·鉴别 | 第13-17页 |
| ·检查 | 第17-18页 |
| ·含量测定 | 第18-23页 |
| ·质量标准起草说明要求 | 第23-24页 |
| 3 银翘胶囊研究资料 | 第24-29页 |
| ·银翘散历史沿革 | 第24页 |
| ·银翘胶囊简介 | 第24-26页 |
| ·临床应用研究资料 | 第26-27页 |
| ·制法研究资料 | 第27页 |
| ·质量标准研究 | 第27-29页 |
| 4 银翘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 第29-54页 |
| ·连翘的薄层鉴别 | 第29-30页 |
|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 ·取样量与点样量 | 第29页 |
| ·空白试验 | 第29-30页 |
| ·牛蒡子的薄层鉴别 | 第30-31页 |
|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0页 |
| ·取样量与点样量 | 第30页 |
| ·空白试验 | 第30-31页 |
| ·甘草的薄层鉴别 | 第31-33页 |
|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 ·取样量与点样量 | 第32页 |
| ·空白试验 | 第32-33页 |
| ·桔梗的薄层鉴别 | 第33-35页 |
| ·参照药典方法 | 第33页 |
| ·改变提取方法 | 第33-35页 |
| ·淡豆豉的薄层鉴别 | 第35-37页 |
| ·芦根的薄层鉴别 | 第37-38页 |
| ·淡竹叶的薄层鉴别 | 第38-39页 |
| ·芦根、淡竹叶的薄层鉴别 | 第39-43页 |
| ·薄荷、荆芥的薄层鉴别 | 第43-47页 |
| ·银翘胶囊中砷盐、重金属的考察 | 第47-48页 |
| ·砷盐检查 | 第47-48页 |
| ·重金属的检查 | 第48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 | 第48-54页 |
| ·仪器与试药 | 第48页 |
|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48-50页 |
| ·线性关系 | 第50页 |
| ·日内精密度试验 | 第50-51页 |
| ·日间精密度试验 | 第51页 |
| ·供试品溶液提取方法的考察 | 第51页 |
| ·供试品溶液稳定性试验 | 第51-52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52页 |
| ·回收率试验 | 第52页 |
| ·样品测定 | 第52-53页 |
| ·含量限度 | 第53-54页 |
| 5 银翘胶囊质量标准 | 第54-56页 |
| 6 结论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