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褶伞菌论文

白色金针菇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前言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第12-17页
   ·DNA分子标记种类第12-14页
   ·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研究中的应用第14-17页
 2 食用菌不亲和性因子研究概况第17-21页
   ·不亲和性因子及交配系统第17-19页
   ·不亲和性因子的构成第19页
   ·不亲和性因子的复等位基因现象第19-20页
   ·不亲和性因子的应用及研究前景第20-21页
 3 金针菇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21-26页
   ·引种、野生种的分离驯化第22页
   ·杂交育种第22-23页
   ·诱变育种第23-24页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第24-25页
   ·基因工程育种第25-26页
第二章 利用RAPD标记对金针菇亲缘关系的研究第26-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30页
   ·供试菌株第26页
   ·培养基第26-28页
   ·试剂与仪器第28页
   ·菌丝培养第28页
   ·DNA提取方法第28-29页
   ·RAPD分析第29-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4页
   ·DNA提取第30-31页
   ·RAPD引物筛选第31页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1-34页
 3 讨论第34-38页
   ·DNA提取方法与质量第34页
   ·金针菇遗传多样性第34-38页
第三章 金针菇不亲和性因子研究第38-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供试菌株第38页
   ·培养基第38页
   ·实验方法第38-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1页
   ·金针菇不亲和性因子测定结果第40-41页
   ·金针菇不亲和性因子标准单核菌株确定第41页
 3 讨论第41-47页
   ·金针菇不亲和性因子的多样性第41-43页
   ·金针菇不亲和性因子的比例偏离第43-44页
   ·RAPD分析与不亲和性因子的互相印证第44-45页
   ·山西关帝山的特殊身份第45-47页
第四章 白色金针菇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47-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50页
   ·供试菌株第47-49页
   ·培养基第49页
   ·实验方法第49-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54页
   ·产量结果分析第50-51页
   ·子实体形态分析第51页
   ·出菇期的遗传分析第51-54页
 3 小结第54-55页
 4 讨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闽南永春方言语气词研究
下一篇:论《WTO海关估价协议》成交价格方法及其对我国海关估价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