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路堤式道路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概述第14页
   ·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理论计算研究现状第14-18页
     ·加固区沉降计算第15-16页
     ·下卧层沉降计算第16-17页
     ·有限元法沉降计算第17-18页
   ·复合地基沉降预测研究现状第18-21页
     ·曲线拟合方法第18-20页
     ·系统理论方法第20-21页
   ·存在的问题第21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1-23页
第二章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第23-37页
   ·概述第23页
   ·试验概况及现场地质条件第23-25页
   ·试验内容和观测仪器布置第25-26页
     ·测点的设置第25页
     ·基准点的设置第25页
     ·沉降板、浅层桩、水平位移边桩埋设第25-26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26-35页
     ·沉降分析第26-30页
     ·水平位移分析第30-33页
     ·现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荷载试验第33-35页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沉降的分析与预测第37-62页
   ·概述第37页
   ·规范中各类曲线拟合法的原理第37-41页
     ·指数法第37-38页
     ·双曲线法第38-39页
     ·Asaoka法第39-41页
   ·BP神经网络法第41-42页
     ·BP网络的结构第41页
     ·BP网络的学习过程第41-42页
   ·改进BP神经网络的建立第42-44页
     ·输入数据的预处理第43页
     ·动量项的加入第43-44页
     ·神经网络沉降预测第44页
   ·实测曲线拟合第44-48页
     ·关联度检验第45页
     ·参数及方程汇总第45-47页
     ·各断面的沉降拟合图与误差分析第47-48页
   ·预测后期沉降第48-52页
     ·参数及方程汇总第48-50页
     ·各断面的沉降预测图与误差分析第50-52页
   ·多级荷载下耦合流变的双曲线沉降预测模型的建立第52-60页
     ·多级荷载下的双曲线模型第53-54页
     ·考虑软土流变的经验公式模型第54-55页
     ·参数反演与计算步骤第55-56页
     ·模型应用实例第56-60页
     ·多级荷载下耦合流变双曲线法与传统双曲线法的比较第60页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搅拌桩路基沉降的有限元分析第62-80页
   ·概述第62页
   ·加固区复合本构方程的建立第62-65页
   ·Biot固结理论及其有限元第65-67页
   ·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弹塑性固结变形分析第67-79页
     ·确定计算模型第67-69页
     ·工程实例第69-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有限特征比理论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中的应用第80-99页
   ·概述第80页
   ·有限特征比的基本理论第80-83页
     ·物理基础第80-81页
     ·基本理论体系第81-83页
   ·有限特征比理论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荷载试验中的应用第83-90页
     ·荷载试验中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力学模型第83-84页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有限特征比本构方程第84-86页
     ·有限特征比理论公式的参数确定第86-88页
     ·演化方程的确定第88-89页
     ·单桩复合地基荷载试验中轴向应变的计算第89-90页
   ·实例分析第90-96页
   ·有限特征比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比较第96-97页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六章 各种方法的对比分析第99-106页
   ·多种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第99-102页
   ·有限元沉降计算结果与多级荷载下耦合流变的双曲线模型预测结果比较第102-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结论第106-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4-115页
独创性声明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附录第117-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启西宗教思想与西道堂的社会实践研究
下一篇: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金融体系结构--基于功能视角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