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6页 |
1.1 马铃薯Y病毒属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1.1 马铃薯Y病毒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9-10页 |
1.1.2 马铃薯Y病毒属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0页 |
1.1.3 马铃薯Y病毒属分类标准的确立 | 第10-11页 |
1.1.4 马铃薯Y病毒 | 第11-13页 |
1.2 马铃薯Y病毒分子变异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6页 |
2.1 供试毒原及烟草品种 | 第16页 |
2.2 抗血清、质粒、菌株及引物 | 第16页 |
2.3 试剂及酶类 | 第16页 |
2.4 烟草病毒的采集 | 第16-17页 |
2.5 烟草病毒的生物学鉴定和繁殖 | 第17页 |
2.6 马铃薯Y病毒的纯化及特性研究 | 第17-19页 |
2.6.1 试剂的配制 | 第17页 |
2.6.2 病毒的提纯 | 第17-18页 |
2.6.3 病毒液的侵染性测定 | 第18页 |
2.6.4 病毒粒体的形态观察 | 第18页 |
2.6.5 提纯病毒的紫外吸收特性 | 第18页 |
2.6.6 提纯病毒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8-19页 |
2.7 抗血清的制备及效价、特异性的测定 | 第19-20页 |
2.7.1 抗血清的制备 | 第19页 |
2.7.2 效价及特异性测定 | 第19-20页 |
2.8 血清学检测 | 第20-21页 |
2.8.1 间接-ELISA法 | 第20-21页 |
2.9 病毒 RNA的提取 | 第21页 |
2.10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21-22页 |
2.10.1 反转录 | 第21页 |
2.10.2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21-22页 |
2.11 目的基因转化大肠杆菌 | 第22-25页 |
2.11.1 DNA片段的纯化 | 第22-23页 |
2.11.2 PCR产物与pGEM-Teasy载体的连接 | 第23页 |
2.11.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3-24页 |
2.11.4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4页 |
2.11.5 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 | 第24页 |
2.11.6 重组克隆的酶切鉴定 | 第24-25页 |
2.12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25-26页 |
2.12.1 DNA序列测定 | 第25页 |
2.12.2 序列测定结果的计算机分析与比较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3.1 病毒粒体的提纯及其特性研究 | 第26-27页 |
3.1.1 提纯病毒的侵染性检测 | 第26页 |
3.1.2 提纯病毒的电镜观察 | 第26页 |
3.1.3 提纯病毒的紫外吸收 | 第26-27页 |
3.1.4 提纯病毒的纯度和分子量测定 | 第27页 |
3.2 抗血清的制备及其效价和特异性测定 | 第27-28页 |
3.3 样品的鉴定和毒原的获得 | 第28-32页 |
3.3.1 样品的采集和血清学检测 | 第28页 |
3.3.2 PVY的扩繁和生物学鉴定 | 第28-32页 |
3.4 PVY CP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2页 |
3.4.1 PVYCP基因的RT-PCR扩增及克隆 | 第32页 |
3.4.2 PVY CP基因序列测定 | 第32页 |
3.5 中国烟草分离物 PVY CP基因的分子变异特征 | 第32-33页 |
3.6 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3-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4.1 马铃薯Y病毒的提纯及抗血清的制备 | 第38页 |
4.2 马铃薯Y病毒CP基因的分子变异 | 第38-40页 |
5 结论 | 第40-45页 |
附录1 | 第45-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2 | 第53-58页 |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不同种及大斑病菌不同交配型分生孢子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