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前言 | 第7-11页 |
| 1 政务公开 | 第11-20页 |
| ·政务公开的含义 | 第11-14页 |
| ·政务公开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 ·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对象 | 第12页 |
| ·政务信息公开的例外 | 第12-13页 |
| ·公开的涵义及其方式 | 第13-14页 |
| ·政务公开的意义 | 第14-20页 |
| ·世贸规则要求政务公开 | 第14-15页 |
| ·政务公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 | 第15-16页 |
| ·政务公开是保障和实现公民知情权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 第16-17页 |
| ·信息时代政务公开有利于培育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 第17-18页 |
| ·其他国家政务公开的情况 | 第18-20页 |
| 2 政务公开中大众传媒的功能分析 | 第20-35页 |
| ·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大众传媒 | 第20-22页 |
|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 第20-21页 |
| ·大众传媒为公众提供政治表达渠道 | 第21页 |
| ·传媒对政务进行舆论监督 | 第21-22页 |
| ·政府决策公开中传媒的功能分析 | 第22-30页 |
| ·政策合法化与政务公开 | 第22-23页 |
| ·大众传媒介入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之中 | 第23-30页 |
| ·大众传媒在政务公开具体形态中的功能分析 | 第30-35页 |
| ·刊载静态信息的“流动的公开栏” | 第31页 |
| ·听证制度中大众媒体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 第31-32页 |
| ·新闻发言人与大众传媒间的博弈关系 | 第32-33页 |
| ·网络媒体成为政务报道的新力量 | 第33-35页 |
| 3 政务公开为传媒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 第35-44页 |
| ·我国政务新闻中存在的“结构性缺失” | 第35-36页 |
| ·“公共新闻”的概念 | 第36-38页 |
| ·公共新闻的起源 | 第36-37页 |
| ·公共新闻在我国的发展 | 第37-38页 |
| ·政务公开与“公共新闻”的密切联系 | 第38-40页 |
| ·两者都以政治活动和公共政策作为对象 | 第38页 |
| ·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公众” | 第38-39页 |
| ·两者都非常注重公众的参与 | 第39页 |
| ·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都着眼于对公民权益的保护 | 第39-40页 |
| ·政务公开下如何进行公共新闻的报道 | 第40-44页 |
| ·记者角色的转变 | 第40-41页 |
| ·选题与报道的平民视角 | 第41页 |
| ·增强与公众的互动 | 第41-42页 |
| ·提供最精确的报道 | 第42-43页 |
| ·平衡报道公正评论 | 第43-44页 |
| 4 总结 | 第44-45页 |
| 注释 | 第45-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