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技术方法论文

内聚营养源SRB污泥固定化技术处理高浓度含锌废水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符号说明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1 含锌废水的来源及危害第12页
 1.2 含锌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化学沉淀法第13-15页
  1.2.2 离子交换法第15页
  1.2.3 吸附法第15-16页
  1.2.4 电解法第16页
  1.2.5 液膜法第16-17页
  1.2.6 生物法第17-19页
  1.2.7 活性污泥法第19-20页
 1.3 固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0-24页
  1.3.1 固定化技术原理与方法第20-22页
  1.3.2 固定化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2页
  1.3.3 固定化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的作用机理第22-24页
 1.4 研究目的及思路第24-26页
  1.4.1 研究目的第24-25页
  1.4.2 研究思路第25-26页
第二章 SRB厌氧污泥体系微生物分布及表征第26-37页
 2.1 实验研究方法第26-29页
  2.1.1 实验污泥第26-28页
  2.1.2 培养基第28页
  2.1.3 MPN法测定细菌数第28-29页
  2.1.4 污泥脱氢酶活性测定第29页
 2.2 好氧活性污泥的改性第29-31页
 2.3 MPN法测定污泥中微生物组成分布第31-32页
 2.4 细菌数与脱氢酶的对应关系第32-35页
  2.4.1 脱氢酶活性对污泥中细菌数的表征第32-33页
  2.4.2 污泥培养过程脱氢酶活性与细菌数的关系第33-34页
  2.4.3 不同锌离子浓度下污泥内细菌数与脱氢酶活性的相关性第34-35页
  2.4.4 脱氢酶表征微生物小球细菌数第35页
 2.5 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内聚营养源SRB污泥固定化小球性能参数的研究第37-54页
 3.1 实验研究方法第37-39页
  3.1.1 硫酸盐还原菌培养基及模拟废水组成第37-38页
  3.1.2 SRB处理含锌废水几种不同方法第38-39页
  3.1.3 SRB处理含锌废水的实验条件第39页
 3.2 厌氧污泥体系中锌(Ⅱ)、硫酸根和COD的平衡计算第39-40页
 3.3 SRB处理含锌废水几种不同方法效果的比较第40-41页
 3.4 包埋载体选择及各参数条件的确定第41-51页
  3.4.1 包埋载体的选择第41-42页
  3.4.2 包埋剂浓度的确定第42-43页
  3.4.3 包埋污泥量的确定第43-44页
  3.4.4 包埋条件的优化选择第44-45页
  3.4.5 交联剂硼酸pH对包埋效果的影响第45-46页
  3.4.6 硼酸中金属盐种类的影响第46-47页
  3.4.7 交联时间对包埋效果的影响第47-48页
  3.4.8 固定化小球的粒径第48-49页
  3.4.9 内聚源吸附剂的选择及浓度的确定第49-50页
  3.4.10 再生时间的确定第50-51页
 3.5 改善固定化SRB污泥生物物理化学性能的探索第51-52页
  3.5.1 生物性能的改善第51页
  3.5.2 化学性能的改善第51-52页
  3.5.3 物理性能的改善第52页
 3.6 固定化小球的保存第52-53页
 3.7 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内聚营养源SRB污泥固定化技术处理含锌废水的工艺参数优化第54-67页
 4.1 实验方法第54页
 4.2 内聚营养源SRB污泥固定化技术处理含锌废水的工艺条件优化第54-66页
  4.2.1 Zn(Ⅱ)浓度对内聚源小球处理能力的影响第54-58页
  4.2.2 pH值对固定化小球处理能力的影响第58-61页
  4.2.3 温度对对固定化小球处理能力的影响第61-64页
  4.2.4 多种重金属共存的影响第64-66页
 4.3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内聚营养源SRB污泥固定化技术处理含锌废水的去除机理及反应动力学研究第67-80页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7页
  5.1.1 预处理第67页
  5.1.2 SRB处理含锌废水的实验条件第67页
 5.2 内聚源固定化技术处理含锌废水的去除机理第67-73页
  5.2.1 成球机理第67-69页
  5.2.2 营养源的内聚第69-70页
  5.2.3 锌离子去除机理第70-73页
 5.3 反应动力学模型第73-79页
  5.3.1 游离态细胞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假设第73-74页
  5.3.2 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去除锌离子的动力学模型第74-76页
  5.3.3 模型参数的求取第76-79页
 5.4 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80-83页
 6.1 结论第80-82页
 6.2 建议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致谢第91-92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9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铝胁迫对大豆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及镁、硼对铝毒的缓解效应
下一篇:债权让与法律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