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39页 |
1.1 水利工程和岩土工程中的接触问题 | 第14-21页 |
1.1.1 混凝土接缝的形式和特点 | 第14-18页 |
1.1.2 混凝土键槽型式 | 第18-20页 |
1.1.3 结构与岩土体的接触形式和特点 | 第20-21页 |
1.2 接触问题研究的发展简况 | 第21-23页 |
1.3 接触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23-29页 |
1.3.1 直接法 | 第23-26页 |
1.3.2 接触力学法 | 第26-29页 |
1.3.3 接触面单元法 | 第29页 |
1.4 接触面单元法的计算模型和本构关系 | 第29-36页 |
1.4.1 两节点链杆单元 | 第30页 |
1.4.2 无厚度接触面单元 | 第30-32页 |
1.4.3 有厚度薄层单元 | 第32-35页 |
1.4.4 摩擦接触单元 | 第35-3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36-39页 |
第2章 三维接触问题的变分原理 | 第39-50页 |
2.1 接触问题的一般描述 | 第39-41页 |
2.2 接触问题的基本方程 | 第41-42页 |
2.3 接触问题的变分原理 | 第42-44页 |
2.4 接触问题有限元计算公式 | 第44-47页 |
2.4.1 有限元计算公式推导 | 第44-45页 |
2.4.2 接触面单元有限元求解 | 第45-47页 |
2.5 边界接触模式和接触条件的讨论 | 第47-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剪切滑移模型和接触方程的快速求解 | 第50-68页 |
3.1 接缝的力学性能 | 第50-51页 |
3.2 Fenves接触单元模型 | 第51-56页 |
3.2.1 Fenves接触单元几何特征 | 第52-53页 |
3.2.2 Fenves接触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53-54页 |
3.2.3 坐标变换 | 第54-56页 |
3.2.4 接触单元劲度矩阵 | 第56页 |
3.3 平缝剪切滑移模型 | 第56-58页 |
3.3.1 接缝的常用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3.3.2 剪切滑移模型的本构关系 | 第57-58页 |
3.4 接触方程的快速求解 | 第58-60页 |
3.5 算例考证 | 第60-67页 |
3.5.1 边坡抗滑稳定中的接触问题分析 | 第60-64页 |
3.5.2 三峡大型人字门启闭过程中的接触问题 | 第64-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键槽传剪模型与变增量搜索法 | 第68-83页 |
4.1 概述 | 第68页 |
4.2 三角形键槽传剪模型 | 第68-71页 |
4.2.1 三角形键槽法向和切向间隙的关系 | 第68-69页 |
4.2.2 三角形键槽传力特点 | 第69-70页 |
4.2.3 三角形键槽本构关系 | 第70-71页 |
4.3 梯形键槽和双向键槽传剪模型 | 第71-74页 |
4.3.1 受力特点及法向间隙和切向间隙间的关系 | 第71-72页 |
4.3.2 梯形键槽和双向键槽的本构关系 | 第72-74页 |
4.4 圆形键槽和球面键槽传剪模型 | 第74-77页 |
4.4.1 受力特点及法向间隙和切向间隙间的关系 | 第74-76页 |
4.4.2 圆形键槽和球面键槽的本构关系 | 第76-77页 |
4.5 接缝仿真计算方法——变增量搜索法 | 第77-79页 |
4.6 程序研制及算例考证 | 第79-81页 |
3.6.1 程序研制 | 第79页 |
3.6.2 键槽抗剪柱的接触分析 | 第79-8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交叉施工缝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整体性的影响研究 | 第83-118页 |
5.1 概述 | 第83页 |
5.2 接缝初间隙对结构应力与位移的影响 | 第83-91页 |
5.2.1 计算资料、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83-85页 |
5.2.2 接缝初间隙对横缝和纵缝接触状态的影响研究 | 第85-87页 |
5.2.3 接缝初间隙对结构应力的影响研究 | 第87-89页 |
5.2.4 接缝初间隙对结构位移的影响研究 | 第89-90页 |
5.2.5 小结 | 第90-91页 |
5.3 接缝设置方式对结构应力与位移的影响研究 | 第91-99页 |
5.3.1 接缝的设置方案 | 第91-92页 |
5.3.2 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92-93页 |
5.3.3 接缝设置方式对结构应力和位移的影响 | 第93-96页 |
5.3.4 增强结构整体性的接缝设置及其计算方案研究 | 第96-99页 |
5.4 接缝的接触形式对结构应力的影响研究 | 第99-108页 |
5.4.1 计算资料、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99-104页 |
5.4.2 不同接触方式对完建期结构应力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5.4.3 不同接触方式对运行期结构应力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4.4 小结 | 第107-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18页 |
第6章 结构与地基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118-139页 |
6.1 概述 | 第118页 |
6.2 温度应力对闸首边墩与岩体接触缝张开度的影响研究 | 第118-124页 |
6.2.1 基本方程 | 第119-121页 |
6.2.2 计算方案与计算模型 | 第121-122页 |
6.2.3 温度应力对闸首边墩与岩体接触缝张开度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6.3 结构型式对结构与岩基接触状态的影响研究 | 第124-128页 |
6.3.1 分析方案和计算模型 | 第124-127页 |
6.3.2 结构型式对结构与岩基接触状态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6.4 结构型式对结构应力与位移的影响研究 | 第128-132页 |
6.4.1 检修工况下结构型式对结构应力和位移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6.4.2 运行工况下结构型式对结构应力和位移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6.5 本章结论 | 第132-139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9-14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9-142页 |
7.2 展望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和部分科研获奖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