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Internet网络现状 | 第7页 |
| ·网络拥塞及拥塞控制的属性 | 第7-11页 |
| ·网络拥塞的定义 | 第7-8页 |
| ·拥塞现象发生的原因 | 第8-10页 |
| ·拥塞控制及其属性 | 第10-11页 |
| ·网络性能与拥塞控制的意义 | 第11-13页 |
| ·拥塞控制算法分类 | 第13-14页 |
|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14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TCP/IP拥塞控制策略 | 第15-26页 |
| ·TCP拥塞控制 | 第15-19页 |
| ·TCP拥塞控制的主要参数和控制机制 | 第15-17页 |
| ·TCP拥塞控制算法的不足 | 第17-19页 |
| ·TCP拥塞控制算法的改进 | 第19-22页 |
| ·TCP友好拥塞控制 | 第22-25页 |
| ·基于窗口的TCP友好拥塞控制 | 第23-24页 |
| ·基于速率的TCP友好拥塞控制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基于通信子网的拥塞控制和主动队列管理AQM | 第26-42页 |
| ·传统的先进先出(FIFO) | 第26页 |
| ·主动队列管理AQM | 第26-27页 |
| ·随机早期检测算法(Random Early Detection,RED) | 第27-31页 |
| ·RED的工作原理 | 第27-29页 |
| ·RED的优点和缺点 | 第29页 |
| ·从RED展开的研究工作 | 第29-31页 |
| ·其他AQM方案 | 第31-35页 |
| ·显示拥塞指示算法(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 | 第31-32页 |
| ·公平排队算法(Fair Queuing,FQ) | 第32-33页 |
| ·加权公平排队算法(Weighted Fair Queuing,WFQ) | 第33-34页 |
| ·虚拟队列(Virtue Queue,VQ)算法 | 第34页 |
| ·P/PI控制算法 | 第34-35页 |
| ·REM算法 | 第35页 |
| ·基于测量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 | 第35页 |
| ·一种改良的RED参数调节MRED | 第35-37页 |
| ·RED参数配置的实验 | 第37-41页 |
| ·试验目的 | 第37-38页 |
| ·max_(th)的影响 | 第38-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TCP/AQM动力学系统模型 | 第42-50页 |
| ·TCP/IP动力学模型 | 第42-44页 |
| ·平衡点附近的线性化处理 | 第44-46页 |
| ·RED算法的控制理论分析 | 第46-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基于反馈补偿的鲁棒的主动队列管理策略 | 第50-68页 |
| ·控制系统模型 | 第50-51页 |
| ·反馈补偿 | 第51-52页 |
| ·串联位置反馈算法 | 第52-56页 |
| ·性能分析 | 第56-57页 |
| ·仿真实验 | 第57-67页 |
| ·AQM设计的控制目标及相互影响 | 第57-58页 |
| ·仿真实验 | 第58-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研究结论 | 第68页 |
|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 附录 1 | 第70-72页 |
| 附录 2 | 第72-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