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 文献回顾 | 第9-11页 |
(二) 理论综述 | 第11-12页 |
三、文章结构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概况 | 第15-20页 |
一、对中小银行的界定 | 第15页 |
二、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三、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第16-20页 |
(一) 整体规模小蕴藏风险大 | 第16-18页 |
(二) 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发达国家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 | 第20-27页 |
一、欧洲各国中小银行概况 | 第20-21页 |
二、日本中小银行概况 | 第21-22页 |
三、美国中小银行概况 | 第22-25页 |
(一) 小型社区商业银行 | 第23页 |
(二) 储蓄和贷款协会 | 第23-24页 |
(三) 储蓄银行 | 第24页 |
(四) 信用合作社 | 第24-25页 |
四、发达国家中小银行的经验借鉴 | 第25-27页 |
(一) 发展中小银行是建立完备金融体系的需要 | 第25-26页 |
(二) 世界范围内中小银行的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制约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27-39页 |
一、规模经济对中小银行的约束 | 第27-32页 |
(一)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7-28页 |
(二) 银行规模经济理论 | 第28-30页 |
(三) 银行规模经济对中小银行的影响 | 第30-32页 |
二、缘于中小银行市场定位偏差的约束 | 第32-34页 |
(一) 基于“C—A—P模型”的中小银行市场定位 | 第32-33页 |
(二) 我国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的偏差 | 第33页 |
(三) 市场定位缺陷对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33-34页 |
三、中小银行进一步发展的环境约束 | 第34-39页 |
(一) 社会信用环境约束 | 第34-35页 |
(二) 银行业市场进入壁垒约束 | 第35-37页 |
(三) 中小银行产权结构约束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可行性依据分析 | 第39-49页 |
一、金融共生理论的解释 | 第39-43页 |
(一) 金融共生概念概述 | 第39-40页 |
(二) “大银行——大企业”与“小银行——大企业”的金融共生分析 | 第40-41页 |
(三) “大银行——小企业”与“小银行——小企业”的金融共生关系分析 | 第41-43页 |
二、银行的适度规模理论 | 第43-44页 |
三、中小银行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 第44-45页 |
(一) 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 | 第44页 |
(二) 发展中小银行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 第44-45页 |
四、入世保护期的结束催生中小银行的发展 | 第45-49页 |
(一) 来自外资银行的压力 | 第45-47页 |
(二) 压力带来的契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思路选择 | 第49-60页 |
一、中小银行要走战略联盟之路 | 第49-50页 |
(一) 战略联盟具有协同效应 | 第49-50页 |
(二) 战略联盟有利于提高中小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 第50页 |
二、中小银行要实施好差异化的营销战略 | 第50-52页 |
三、规范非正规金融为中小银行 | 第52-56页 |
(一)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产生 | 第52-54页 |
(二) 非正规金融可以向中小银行转换的原因 | 第54-56页 |
四、改善我国中小银行的行业环境 | 第56-60页 |
(一) 银行业稳健是中小银行发展的保障 | 第56-58页 |
(二) 大银行的改革有助于推动中小银行的改革 | 第58页 |
(三)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62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