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收益的含义及特点 | 第1-14页 |
(一) 全面收益的定义 | 第10-11页 |
(二) 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相比的特点 | 第11-14页 |
1. 全面收益比传统收益更接近经济收益 | 第11-12页 |
2. 全面收益服务于决策有用观,传统收益服务于受托责任观 | 第12页 |
3. 全面收益体现的是损益满计观,传统收益体现的是当期营业观 | 第12页 |
4. 全面收益采用了资产-负债观,传统会计收益采用收入-费用观 | 第12-13页 |
5. 报告全面收益更符合财务报表勾稽理论 | 第13页 |
6. 全面收益符合财务资本保持理论 | 第13-14页 |
二、与全面收益的确认及计量相关的几个问题 | 第14-20页 |
(一) 全面收益的确认标准 | 第14-15页 |
(二) 全面收益与几个确认计量原则的关系 | 第15-16页 |
1. 全面收益突破了实现原则 | 第15页 |
2. 全面收益更好地贯彻了权责发生制 | 第15页 |
3. 全面收益体现了适度稳健原则 | 第15-16页 |
(三) 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20页 |
1. 全面收益的计量属性问题 | 第16-17页 |
2. 全面收益确认计量中存在的其它问题 | 第17-20页 |
三、全面收益的报告模式 | 第20-24页 |
(一) 全面收益报告模式的发展 | 第20-22页 |
1. 在英国的发展 | 第20-21页 |
2. 在美国的发展 | 第21页 |
3. 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发展 | 第21-22页 |
4. 在其他国家的发展 | 第22页 |
(二) 三种报告模式的优缺点 | 第22-24页 |
1. 两表法 | 第22页 |
2. 一表法,即扩展损益表法 | 第22-23页 |
3. 权益变动表法 | 第23-24页 |
四、全面收益包括的内容 | 第24-37页 |
(一) 理论上全面收益应涵盖的内容 | 第24-25页 |
1. 企业与其业主之外的其他主体之间的交易和其他转让 | 第24页 |
2. 企业的生产作业 | 第24-25页 |
3. 其他情况 | 第25页 |
(二) FASB公布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 | 第25-28页 |
1. 外币折算调整项目 | 第26页 |
2. 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 | 第26-27页 |
3. 可销售证券上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 | 第27页 |
4. 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 | 第27-28页 |
(三) 中美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的差异 | 第28-30页 |
1. 外币折算调整项目 | 第29页 |
2. 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 | 第29页 |
3. 可销售证券上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 | 第29-30页 |
4. 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 | 第30页 |
(四) 我国全面收益的内容 | 第30-37页 |
1. 比较保守的全面收益表内容 | 第30-31页 |
2. 更接近全面收益概念的报表内容 | 第31-37页 |
五、全面收益在我国的适用性 | 第37-45页 |
(一) 传统损益表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1. 对历史成本和实现原则的应用存在问题 | 第37页 |
2. 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存在问题 | 第37-38页 |
(二) 在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1. 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改进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信息披露 | 第38页 |
2. 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促使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 第38-39页 |
3. 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解决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难题 | 第39页 |
4. 全面收益表也符合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 第39页 |
(三) 实务界对全面收益表的疑惑 | 第39-40页 |
1. 交纳税金和分派股利的依据是净收益还是全面收益 | 第39-40页 |
2. 报表使用者应更注重净收益还是全面收益 | 第40页 |
(四) 在我国应分阶段的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 第40-41页 |
1. 在利润表下增设“全面收益表”附表 | 第40-41页 |
2. 单独编制全面收益表,并作为第二份业绩报表同时呈报 | 第41页 |
3. 编制扩展利润表,在净利润下列示“其它全面收益” | 第41页 |
(五) 推行全面收益报告需要的外部条件 | 第41-45页 |
1. 制订相关会计准则,为全面收益表的编制提供依据 | 第42页 |
2.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 | 第42-43页 |
3.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健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以满足报表的编制和审计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