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7页 |
|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 第10-15页 |
|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16页 |
|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研究背景与试验设计 | 第17-21页 |
| ·试验区概况 | 第17页 |
| ·试验区基本资料 | 第17-21页 |
| ·气象资料 | 第17页 |
| ·试验田的土壤状况 | 第17-18页 |
| ·作物生育期内降雨及地下水水位动态 | 第18页 |
| ·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 第19-21页 |
| 3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及标定 | 第21-33页 |
| ·土壤水扩散率的测定 | 第21-22页 |
| ·实验原理 | 第21页 |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田间和室验室测定及标定 | 第22-26页 |
|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田间测定 | 第22-24页 |
| ·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 ·实验室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第24-26页 |
| ·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 ·比水容量 | 第26页 |
| ·非饱和导水率 | 第26页 |
| ·田间实测土壤基质势(土壤吸力)的标定 | 第26-32页 |
| ·标定原理 | 第26-30页 |
| ·标定前后土壤基质势 | 第30-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4 盐渍化地区SPAC 系统不同界面能态研究 | 第33-51页 |
| ·含盐土壤中油料向日葵叶水势分析 | 第33-39页 |
| ·叶水势与净辐射的关系 | 第33-34页 |
| ·叶水势与大气温度的关系 | 第34-35页 |
| ·叶水势与大气湿度的关系 | 第35页 |
| ·叶水势与土壤盐分的关系 | 第35-36页 |
| ·不同水分水平对向日葵叶水势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向日葵叶水势随生育阶段的变化规律 | 第37页 |
| ·叶水势日变化规律 | 第37页 |
| ·叶水势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及水分亏缺诊断 | 第37-39页 |
| ·叶水势动态模拟 | 第39-42页 |
| ·输入、输出因子、训练样本的确定 | 第39-40页 |
| ·网络训练及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 ·模型的检验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页 |
| ·大气水势的推求及分析 | 第42-43页 |
| ·土壤基质势分析 | 第43-47页 |
| ·土壤基质势日变化 | 第43-44页 |
| ·全生育期内土壤基质势日均值变化 | 第44页 |
| ·灌水与未灌水处理基质势变化 | 第44-45页 |
| ·灌水后基质势随时间的变化 | 第45-46页 |
| ·田间持水率的确定 | 第46-47页 |
| ·SPAC 系统中各能态的关系 | 第47-49页 |
| ·叶水势与大气水势的关系 | 第47-48页 |
| ·叶水势与基质势的关系 | 第48页 |
| ·SPAC 系统中的能量分布规律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5 油料向日葵根系生态与生理特性分析 | 第51-62页 |
| ·油料向日葵根系外观形态分析 | 第51-53页 |
| ·油料向日葵侧根重与密度分析 | 第53-57页 |
| ·不同盐分水平下侧根密度时空分布规律 | 第53-54页 |
| ·油料向日葵不同生育阶段受水分胁迫时侧根密度的变化 | 第54-57页 |
| ·油料向日葵侧根密度与播种后天数的关系(对照处理) | 第57页 |
| ·油料向日葵根重时空变化规律 | 第57-60页 |
| ·油料向日葵主根重时空变化规律(对照处理) | 第57-58页 |
| ·不同含盐土壤主根埋深与播后天数的关系 | 第58-59页 |
| ·油料向日葵总根重时空变化规律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6 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 | 第62-76页 |
| ·油料向日葵根系吸水速率的推求 | 第62-66页 |
| ·根系吸水速率计算原理 | 第62-63页 |
| ·根系吸水速率计算过程 | 第63-65页 |
| ·根系吸水速率计算结果 | 第65-66页 |
| ·根系吸水速率的检验 | 第66-71页 |
| ·腾发量的确定 | 第66-69页 |
| ·土壤水储存量?W 的计算 | 第67页 |
| ·净下渗量G 的计算 | 第67-69页 |
| ·腾发量计算结果 | 第69页 |
| ·蒸发量E 的测定 | 第69页 |
| ·蒸腾量T 的计算 | 第69-70页 |
| ·根系吸水速率的检验 | 第70-71页 |
| ·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 | 第71-73页 |
| ·训练样本及输入、输出因子的确定 | 第71页 |
| ·网络训练及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 ·模型检验 | 第72-73页 |
| ·小结 | 第73-76页 |
|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76-80页 |
| ·主要结论 | 第76-79页 |
| ·展望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