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 | 第12-16页 |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 第12页 |
·特点及危害 | 第12-14页 |
·侵染过程 | 第14页 |
·致病因子 | 第14-15页 |
·扩展与定殖能力 | 第15-16页 |
·病原细菌的分泌系统 | 第16-22页 |
·I型分泌系统(Type I secretion system) | 第17页 |
·II型分泌系统(Type II secretion system) | 第17-18页 |
·III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 第18页 |
·IV型分泌系统(Type IV secretion system) | 第18页 |
·V型分泌系统(Type V secretion system) | 第18页 |
·VI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 第18-22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T6SS基因簇核心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38页 |
·Po82菌株T6SS基因簇核心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Po82菌株T6SS基因簇核心基因的克隆 | 第34-37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页 |
·结论与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T6SS部分核心基因突变株及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38-61页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菌株质粒及培养基 | 第38-39页 |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50页 |
·Po82菌株T6SS部分核心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39-46页 |
·核心基因互补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46-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T6SS核心基因重组自杀质粒载体的鉴定 | 第50-53页 |
·vgrG1、hcp 和 impA基因敲除突变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53-55页 |
·T6SS核心基因互补载体的鉴定 | 第55-56页 |
·T6SS核心基因互补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56页 |
·基因互补株在Po82菌株中的表达情况 | 第56-58页 |
·互补载体在野生型菌株Po82中的过表达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第四章 Po82菌株T6SS部分核心基因致病力的测定 | 第61-77页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致病性的测定 | 第61-62页 |
·根部定殖及扩展能力的研究 | 第62-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6页 |
·Po82菌株T6SS核心基因缺失对致病性的影响 | 第63-69页 |
·根部定殖及向上扩展菌量的比较 | 第69-76页 |
·讨论 | 第76-77页 |
第五章 Po82菌株T6SS部分核心基因的基础生物学测定 | 第77-87页 |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 第77页 |
·培养基 | 第77-78页 |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78-79页 |
·生物被膜的测定 | 第79页 |
·运动性的测定 | 第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菌株生物被膜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81-83页 |
·菌株运动性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83-85页 |
·讨论 | 第85-8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历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