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席夫碱配体、混合磷酸锆固载配体及其钼(Ⅵ)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环氧化反应

中文摘要第1-11页
英文摘要第11-13页
第一章 烯烃环氧化研究进展第13-47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烯烃环氧化方法研究进展第14-18页
  1.2.1 卤醇法第14页
  1.2.2 有机过氧酸环氧化法第14-15页
  1.2.3 过氧化氢环氧化法第15-16页
  1.2.4 烷基过氧化氢环氧化法第16-17页
  1.2.5 氧气环氧化法第17-18页
  1.2.6 高价金属或非金属过酸盐环氧化法第18页
  1.2.7 仿生环氧化法第18页
  1.2.8 其它环氧化法第18页
 1.3 烯烃环氧化固载化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8-29页
  1.3.1 均相催化剂的固载化的主要方法第19-20页
   1.3.1.1 离子交换第19页
   1.3.1.2 密封第19-20页
   1.3.1.3 接枝第20页
  1.3.2 无机载体固载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第20-22页
  1.3.3 有机高分子载体固载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第22-29页
   1.3.3.1 金属卟啉类负载催化剂第23-24页
   1.3.3.2 有机胺及其衍生物类第24-25页
   1.3.3.3 吡啶及咪唑类第25页
   1.3.3.4 氨基酸类第25-26页
   1.3.3.5 席夫碱类第26-29页
 1.4 非官能化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研究进展第29-34页
  1.4.1 手性金属卟啉类催化剂第29-30页
  1.4.2 手性酮催化剂第30-32页
   1.4.2.1 杨丹等合成的11环手性酮第31-32页
   1.4.2.2 史一安等合成的另一类手性酮第32页
  1.4.3 手性(salen)Mn(Ⅲ)催化剂第32-33页
  1.4.4 糖衍生的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第33-34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第34-36页
 参考文献第36-47页
第二章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衍生系列席夫碱Mo(Ⅵ)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第47-87页
 2.1 引言第47页
 2.2 实验部分第47-51页
  2.2.1 原料与仪器第47-50页
   2.2.1.1 MoO_2(acac)_2的合成第49页
   2.2.1.2 叔丁基过氧化氢的合成第49页
   2.2.1.3 高氯酸四丁基溴化铵(TBAP)的合成第49-50页
  2.2.2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衍生的席夫碱配体的合成第50页
  2.2.3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衍生席夫碱Mo(Ⅵ)配合物的合成第50-51页
  2.2.4 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第5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1-75页
  2.3.1 五种席夫碱的NMR、IR、Raman、UV和元素分析表征第51-56页
  2.3.2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衍生席夫碱Mo(Ⅵ)配合物的表征分析第56-60页
  2.3.3 电化学性质研究第60-65页
  2.3.4 化学氧化还原性质研究第65-66页
  2.3.5 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研究第66-75页
   2.3.5.1 Mo(Ⅵ)配合物催化烯烃环氧化的反应机理第67-68页
   2.3.5.2 环己烯环氧化反应影响因素探讨第68-74页
   2.3.5.3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衍生系列席夫碱Mo(Ⅵ)配合物催化环己烯环氧化第74-75页
 2.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2.5 本章部分附图第76-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第三章 D—氨基葡萄糖衍生系列席夫碱Mo(Ⅵ)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活性研究第87-118页
 3.1 引言第87-90页
 3.2 实验部分第90-93页
  3.2.1 原料与仪器第90页
  3.2.2 3-1b的合成第90-91页
  3.2.3 D—氨基葡萄糖衍生系列席夫碱(3-3a~f)的合成第91页
  3.2.4 D—氨基葡萄糖衍生系列席夫碱Mo(Ⅵ)配合物(3-4a~f)的合成第91页
  3.2.5 D—氨基葡萄糖衍生系列席夫碱Mo(Ⅵ)配合物(3-4a~f)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第91-92页
  3.2.6 D—氨基葡萄糖水杨醛系列席夫碱Mo(Ⅵ)配合物(3-4a~f)催化苯乙烯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第92-9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93-108页
  3.3.1 配体3-3a~f及配合物3-4a~f的表征与分析第93-103页
   3.3.1.1 组成成分分析第93页
   3.3.1.2 D—氨基葡萄糖衍生系列席夫碱及其Mo(Ⅵ)配合物的NMR,IR及Raman表征第93-103页
  3.3.2 配合物3—4a~f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研究第103-105页
  3.3.3 配合物3—4a~f催化苯乙烯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初步研究第105-108页
 3.4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3.5 本章部分附图第109-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8页
第四章 多胺配体官能化混合磷酸锆固载Mo(Ⅵ)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性能研究第118-155页
 4.1 引言第118-121页
 4.2 实验部分第121-125页
  4.2.1 仪器和试剂第121页
  4.2.2 低聚苯乙烯基亚膦酸的合成第121-122页
  4.2.3 低聚苯乙烯基亚膦酸氧化合成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第122页
  4.2.4 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的合成第122-123页
  4.2.5 氯甲基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的合成第123页
  4.2.6 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接枝多胺配体的合成第123页
  4.2.7 多胺配体官能化混合磷酸锆固载Mo(Ⅵ)配合物的合成第123-124页
  4.2.8 ZCMSPP及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接枝多胺配体中氯含量分析第124页
  4.2.9 多胺配体官能化混合磷酸锆固载Mo(Ⅵ)配合物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第124-12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25-146页
  4.3.1 低聚苯乙烯基亚膦酸(OSPUA)的表征分析结果第125-130页
   4.3.1.1 平均分子量、官能度及产率第125-127页
   4.3.1.2 红外及Raman光谱分析第127-128页
   4.3.1.3 MS分析第128-130页
  4.3.2 合成低聚苯乙烯基亚膦酸的自由基反应机理探讨第130-132页
  4.3.3 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第132-134页
  4.3.4 氯甲基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第134-139页
   4.3.4.1 实验条件优化第135-138页
   4.3.4.2 ZCMSPP的红外及Raman光谱分析第138-139页
  4.3.5 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接枝多胺配体第139-140页
  4.3.6 多胺配体官能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固载Mo(Ⅵ)配合物的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第140-146页
   4.3.6.1 催化剂样品的元素分析、IR、Raman、XPS、SEM、XRD表征分析第140-144页
   4.3.6.2 多胺配体官能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固载Mo(Ⅵ)配合物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第144-146页
 4.4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4.5 本章部分附图第147-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5页
第五章 多甘醇配体官能化混合磷酸锆固载Mo(Ⅵ)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性能研究第155-172页
 5.1 引言第155-157页
 5.2 实验部分第157-159页
  5.2.1 仪器和试剂第157页
  5.2.2 氯甲基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的合成第157页
  5.2.3 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接枝多甘醇配体的合成第157-158页
  5.2.4 多甘醇配体官能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固载Mo(Ⅵ)配合物的合成第158页
  5.2.5 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接枝多甘醇配体中氯含量分析第158页
  5.2.6 多甘醇配体官能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固载Mo(Ⅵ)配合物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第158-15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59-164页
  5.3.1 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接枝多甘醇配体第159-160页
  5.3.2 多甘醇配体官能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固载Mo(Ⅵ)配合物的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第160-164页
   5.3.2.1 催化剂样品的元素分析、IR、Raman、XPS、XRD表征分析第160-162页
   5.3.2.2 多甘醇配体官能化低聚苯乙烯基膦酸—磷酸氢锆固载Mo(Ⅵ)配合物催化环己烯环氧化反应第162-164页
 5.4 本章小结第164-165页
 5.5 本章部分附图第165-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72页
第六章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衍生席夫碱Cu(Ⅱ)、Co(Ⅱ) 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研究第172-193页
 6.1 引言第172-174页
 6.2 实验部分第174-175页
  6.2.1 试剂与仪器第174-175页
  6.2.2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衍生席夫碱Cu(Ⅱ)和Co(Ⅱ)配合物的合成第175页
  6.2.3 银溶胶的制备第175页
  6.2.4 电子吸收光谱的测定第175页
  6.2.5 Raman光谱测定第17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75-187页
  6.3.1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衍生席夫碱Cu(Ⅱ)和Co(Ⅱ)配合物的表征第175-179页
  6.3.2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衍生席夫碱Cu(Ⅱ)和Co(Ⅱ)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第179-180页
  6.3.3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衍生席夫碱Cu(Ⅱ)和Co(Ⅱ)配合物与DNA作用的SERS光谱研究第180-187页
   6.3.3.1 化合物在银胶表面的吸附方式第180-181页
   6.3.3.2 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第181-187页
 6.4 本章小结第187-188页
 6.5 本章部分附图第188-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193页
第七章 结论第193-195页
作者简介第195-197页
声明第197-198页
致谢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方美学情感范畴论
下一篇:抑癌基因LKB1在肺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