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辐辏与焦点调节不一致所引发的立体影像视疲劳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6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9-14页
     ·立体视技术发展概况第9页
     ·立体视技术简介第9-13页
       ·立体视技术的分类第10-12页
       ·立体视技术的运用第12-13页
     ·视疲劳现象的产生第13-14页
   ·课题研究意义第14页
     ·课题的研究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第14页
     ·课题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第14页
   ·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时间安排第14-16页
第二章 视差式立体视引发的视觉疲劳研究第16-28页
   ·视差式立体显示技术简介第16-20页
   ·视疲劳的产生及症状第20-21页
   ·产生视疲劳的生理因素第21-26页
     ·辐辏与焦点调节不一致第21-23页
     ·双眼视差第23-25页
     ·运动视差第25-26页
   ·产生视疲劳的心理因素第26页
   ·产生视疲劳的立体图像对因素第26-27页
     ·左右眼图的图像质量及匹配度第26-27页
     ·两眼融合延迟时间第27页
     ·图像对的视差类型第27页
   ·产生视疲劳的立体显示设备因素第27-28页
第三章 视疲劳研究的实验方法及设备第28-38页
   ·研究方法第28-29页
     ·实验法第28页
     ·问卷调查法第28-29页
   ·实验用立体影像的制作第29-32页
   ·实验设备第32-38页
     ·3D电视的发展概况及技术原理第32-35页
     ·实验用3D电视简介第35-38页
第四章 辐辏与焦点调节矛盾引发的视觉疲劳实验第38-53页
   ·实验一 探寻相对立体感最强点第38-45页
     ·实验目的第38页
     ·实验方法第38-40页
       ·实验筹备第38-39页
       ·实验流程设计第39-40页
     ·实验数据分析第40-44页
     ·实验小结第44-45页
   ·实验二 相对最佳立体感时视觉疲劳感研究第45-52页
     ·实验目的第45页
     ·实验方法第45-46页
       ·实验筹备第45页
       ·实验流程设计第45-46页
     ·实验数据分析第46-51页
     ·实验小结第51-52页
   ·补充说明第52-53页
第五章 缓解立体影像视疲劳的措施第53-57页
   ·辐辏与焦点调节不一致的视差融合范围第53-54页
   ·视疲劳相对最低的交叉视最大水平位差取值范围第54页
   ·其它影响因素第54-5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研究总结第57页
   ·设计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附录1第61-62页
附录2第62-63页
附录3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UG的参数化设计与管理系统开发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基于Android平台的字符识别预处理算法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