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哲学流派及其研究论文--其他哲学流派论文

选择论

导  论第1-19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二、 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三、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第17-18页
 四、 论文立论和主要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一章 选择的逻辑起点第19-47页
 第一节 存在与自我存在第19-24页
  一、 自我与自我存在第20-21页
  二、 自我存在的奠基第21-22页
  三、 自我存在与他我第22-23页
  四、 自我存在的实现第23-24页
 第二节 选择与自由第24-34页
  一、 选择在词源学和词汇学上的涵义第25-28页
  二、 选择的权利第28-29页
  三、 自我选择过程中的自由度第29-31页
  四、 自我选择中自由的发挥第31-32页
  五、 选择的发生第32-34页
 第三节 选择与道德第34-43页
  一、 选择的伦理意指第34-36页
  二、 选择的道德原则第36-40页
  三、 选择的价值建构第40-42页
  四、 自我选择的价值体现第42-43页
 第四节 自我选择的存在范式第43-47页
  一、 质、量、度第43-44页
  二、 肯定与否定第44-45页
  三、 不可选择第45-46页
  四、 绝不选择第46-47页
第二章 选择的依据第47-83页
 第一节 自我选择的客观物质性第47-58页
  一、 选择的客观物质性--境况第48-50页
  二、 自我选择的时间性第50-54页
  三、 自我选择的空间性第54-57页
  四、 选择的生理机能第57-58页
 第二节 选择的内在原因第58-67页
  一、 自我需求的广泛性决定了选择及选择的多样性第58-61页
  二、 需求决定了自我选择的实现手段和实现途径第61-62页
  三、 需求决定了自我选择的目的性第62-65页
  四、 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自我选择的层次性第65-67页
 第三节 自我选择的客观现实性第67-74页
  一、 思维中的自我选择第67-68页
  二、 现实中的自我选择第68-70页
  三、 自我选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第70-73页
  四、 自我选择的真理取向第73-74页
 第四节 自我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第74-83页
  一、 社会历史的客观性第74-76页
  二、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第76-78页
  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性第78-79页
  四、 社会历史发展的开放性第79-83页
第三章 选择的主体第83-118页
 第一节 选择主体的一般概述第83-88页
  一、 广义上的选择主体第83-84页
  二、 狭义上的选择主体第84-86页
  三、 选择的主体与主体的选择第86-87页
  四、 选择主体自身第87-88页
 第二节 选择主体的内在机制第88-95页
  一、 感知能力第88-91页
  二、 思维能力第91-92页
  三、 合乎情理的选择第92-94页
  四、 不合情理的选择第94-95页
 第三节 选择主体的表现形式第95-101页
  一、 个人选择第95-97页
  二、 集体选择第97-98页
  三、 民族选择第98-100页
  四、 阶级选择第100-101页
  五、 国家选择第101页
 第三节 选择主体的内在形成机制第101-112页
  一、 由地位、荣誉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第102-104页
  二、 由自我反思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第104-107页
  三、 由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第107-109页
  四、 由信仰而产生的主体的选择第109-112页
 第四节 选择主体的外化第112-118页
  一、 选择主体外化的内涵第112-113页
  二、 主体选择的外化是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统一第113-115页
  三、 主体外化的实质第115-118页
第四章 选择的客体第118-149页
 第一节 客体与选择的客体第118-124页
  一、 客体的存在第118-120页
  二、 选择客体的基本属性第120-122页
  三、 选择客体的地位第122-123页
  四、 选择客体的主要内容第123-124页
 第二节 选择的客体--观念第124-134页
  一、 观念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第124-128页
  二、 观念的产生及其后果第128-130页
  三、 作为选择客体的观念的区分第130-133页
  四、 作为选择客体的观念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第133-134页
 第三节 客观事物作为选择的客体第134-141页
  一、 客观事物的实在性第134-137页
  二、 客观事物被纳入选择对象的几种情况第137-139页
  三、 客观事物被确定为选择客体的主观化过程第139-140页
  四、 客观事物作为客体的最终意义第140-141页
 第四节 选择的客体作为理论和作为实践对于主体的区分第141-149页
  一、 理论和实践作为选择的客体而存在第142-143页
  二、 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的区分第143-144页
  三、 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的联系第144-146页
  四、 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与作为主体的选择第146-149页
第五章 选择的实现第149-184页
 第一节 选择实现的一般途径第149-153页
  一、 设定阶段第150页
  二、 实施阶段第150-152页
  三、 总结阶段第152-153页
 第二节 选择实现的基本模式第153-166页
  一、 自我选择实现的基本模式第153-155页
  二、 原始思维模式第155-157页
  三、 思维控制的感知模式第157-159页
  四、 思维创造性模式第159-160页
  五、 科学逻辑验证模式,即至真的欲求第160-161页
  六、 艺术创造与鉴赏模式,即至美的欲求第161-163页
  七、 信仰模式,即至善的欲求第163-166页
 第三节 机遇与对机遇的把握第166-173页
  一、 选择与机遇第166-168页
  二、 选择与机遇期第168-170页
  三、 选择与战略机遇期第170-172页
  四、 选择的阈限与把握机遇的迫切性第172-173页
 第四节 把握战略机遇期,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第173-184页
  一、 道路的选择第173-176页
  二、 后发展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启示与教训第176-178页
  三、 我国对发展道路的创造性贡献第178-179页
  四、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第179-181页
  五、 中国发展道路的对策选择第181-184页
结束语第184-18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85-196页
后  记第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农产品出口支持措施研究
下一篇:我国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