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功能理论看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改革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金融功能理论及其发展 | 第7-14页 |
| ·金融功能理论概述 | 第7-9页 |
| ·资金的跨空间,跨时间调动 | 第7-8页 |
| ·风险管理 | 第8页 |
| ·清算和结算 | 第8页 |
| ·储备资源和分割股份 | 第8-9页 |
| ·信息的充分披露 | 第9页 |
| ·帮助解决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委托代理问题 | 第9页 |
| ·博迪和莫顿金融功能理论的发展 | 第9-10页 |
| ·关于金融功能理论的不同观点 | 第9-10页 |
| ·金融功能理论与混业经营的内在联系 | 第10页 |
| ·各金融子行业的功能分析 | 第10-13页 |
| ·商业银行功能 | 第10-11页 |
| ·证券业功能 | 第11页 |
| ·保险业功能 | 第11-12页 |
| ·信托业功能 | 第12-13页 |
| ·金融功能理论在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13-14页 |
| ·理论本身的缺陷 | 第13页 |
| ·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的差距 | 第13页 |
| ·中国金融业改革应有的思路 | 第13-14页 |
| 第2章 金融功能与混业经营:中外实践经验比较借鉴 | 第14-21页 |
| ·西方的混业经营改革经验 | 第14-18页 |
| ·美国从分业到混业的演变 | 第14-16页 |
| ·德国金融业在混业体制框架内的调整 | 第16-17页 |
| ·英国混业经营的特点 | 第17页 |
| ·西方实践经验的比较借鉴 | 第17-18页 |
| ·中国的混业经营的演变历程 | 第18-21页 |
| ·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 | 第18页 |
| ·改革开放后至九十年代 | 第18-19页 |
| ·九十年代 | 第19-20页 |
| ·1999年以后 | 第20-21页 |
| 第3章 分业经营下金融功能的割裂和阻滞 | 第21-27页 |
| ·资金低效率流动 | 第21-22页 |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 | 第21页 |
| ·保险业资金使用效率低 | 第21-22页 |
| ·证券业资金融通功能弱化 | 第22页 |
| ·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低下 | 第22-25页 |
| ·收入结构单调,金融风险过于集中 | 第22-23页 |
| ·业务雷同,形成行业发展瓶颈 | 第23-24页 |
| ·不良资产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风险 | 第24-25页 |
| ·证券和保险业的困扰 | 第25页 |
| ·金融功能其他方面的问题 | 第25-27页 |
| ·对资产证券化改革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第4章 中国目前混业经营改革现状及前景分析 | 第27-37页 |
| ·不断探索尝试金融混业经营及其模式 | 第27-29页 |
| ·跨行业战略合作 | 第27-28页 |
| ·跨行业业务合作 | 第28页 |
| ·在境外的混业经营 | 第28-29页 |
| ·在境内的“特许”混业经营 | 第29页 |
| ·分业向混业过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 ·金融功能观仍未获高度重视 | 第30-31页 |
| ·中国金融机构受体制束缚严重 | 第31页 |
| ·前景分析 | 第31-33页 |
|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 第31-32页 |
| ·国外混业实例的借鉴 | 第32-33页 |
|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 第33页 |
| ·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 第33-37页 |
| ·不能将混业经营绝对化 | 第33-34页 |
| ·金融集团特有的风险防范 | 第34-35页 |
| ·抑制盲目的规模冲动 | 第35-36页 |
| ·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 第36-37页 |
| 注释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辞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