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 ·剪力墙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地位 | 第10-11页 |
| ·剪力墙结构受力机理 | 第11-12页 |
| ·连梁的受力特点对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12-14页 |
| ·连梁的受力特点 | 第12-13页 |
| ·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及其对连梁性能的要求 | 第13页 |
| ·连梁的主要震害 | 第13-14页 |
| ·连梁结构体系发展述评 | 第14-17页 |
| ·普通平行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14-15页 |
| ·斜对角交叉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15页 |
| ·菱形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15-16页 |
| ·设置全通缝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16页 |
| ·带缝槽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16页 |
| ·劲性钢筋混凝土连梁结构体系 | 第16页 |
| ·刚性连梁结构体系 | 第16-17页 |
| ·混合联肢墙结构体系 | 第17页 |
| ·结构抗震控制研究与应用状况 | 第17-19页 |
| ·钢结构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优势 | 第19-20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概念分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概念分析 | 第20-21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工具简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钢连梁控制结构模态分析 | 第23-36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23-29页 |
| ·无阻尼自由振动系统的动力方程 | 第23-24页 |
| ·特征向量正交性与Rayleigh商 | 第24-26页 |
| ·特征值问题求解方法--Block Lanczos法(兰索斯法) | 第26-29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摩擦节点处理 | 第29-30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模态分析数值算例 | 第30-35页 |
| ·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算例 | 第30-33页 |
| ·跨高比大于215的连梁算例 | 第33-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钢连梁控制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 第36-48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随机振动方程及稳态随机响应的一般计算公式 | 第36-38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在地震加速度激励下的随机振动分析 | 第38-40页 |
| ·地震动的随机模型 | 第40-42页 |
| ·白噪声模型 | 第40页 |
| ·有限带宽白噪声模型 | 第40页 |
| ·Kanai-Tajimi模型(过滤白噪声模型) | 第40-41页 |
| ·改进的Kanai-Tajimi模型 | 第41页 |
| ·Housner模型 | 第41-42页 |
| ·多峰功率谱模型 | 第42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数值算例 | 第42-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钢连梁控制结构地震反应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48-58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结构体系的时程分析方法 | 第48-52页 |
| ·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 | 第48-49页 |
| ·Newmark-β法原理介绍 | 第49-52页 |
| ·摩擦耗能支撑在结构时程分析中的处理 | 第52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地震反应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数值算例 | 第52-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钢连梁控制结构地震反应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58-66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结构体系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58-60页 |
| ·基本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 第58页 |
| ·现有结构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58-60页 |
| ·数值算例 | 第60-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主要研究工作回顾 | 第66页 |
|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的设计建议 | 第67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有待深入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 | 第67-68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 第67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 第67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67-68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墙肢连接的节点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 | 第68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实用工程设计方法研究 | 第68页 |
| ·钢连梁控制结构概念推广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