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利用双右边界(DRB)双元载体系统获得无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38页
 1 植物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禾本科植物中的应用第10-22页
   ·农杆菌介导法第10-15页
   ·其它转化方法第15-22页
     ·PEG介导法第15-16页
     ·脂质体介导法第16页
     ·电激法(electroporation transformation)第16页
     ·基因枪轰击法第16-17页
     ·微注射法(microinjection)第17页
     ·超声波介导法第17-18页
     ·脉冲电泳法第18页
     ·激光微束法第18-19页
     ·碳硅纤维导入法第19页
     ·离子束介导法第19-20页
     ·病毒介导法第20页
     ·染色体介导的直接转化第20页
     ·花粉管通道法第20-21页
     ·花粉介导法第21页
     ·种胚浸泡法第21-22页
 2 生物安全研究进展第22-33页
   ·选用安全的标记基因第23-27页
     ·糖类代谢酶标记基因利用第23-25页
       ·核糖醇操纵子第23页
       ·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第23-24页
       ·木糖异构酶基因第24-25页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第25页
     ·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第25-26页
     ·谷氨酸-1-半醛转氨酶基因第26-27页
   ·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27-32页
     ·共转化法第28页
     ·双T-DNA边界序列以及双右边界T-DNA转化法第28-29页
     ·位点特异性重组转化系统第29-30页
     ·转座子系统第30-31页
     ·依靠同源重组第31页
     ·多次自动转化载体系统第31-32页
   ·叶绿体转化体系第32-33页
 3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工程育种第33-38页
   ·开展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工程育种的意义第33-37页
   ·利用Xa21基因进行抗白叶枯病基因工程育种技术路线第37-3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8-49页
 1 实验材料第38页
   ·供试水稻品种第38页
   ·菌株及质粒第38页
 2 实验方法第38-42页
   ·适合电激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8-39页
   ·电激转化(GIBCO-BRL CELL PORRATOR)第39页
   ·菌株的保存第39-40页
   ·外植体的培养及农杆菌的转化第40-42页
     ·培养基第40-41页
     ·农杆菌转化第41-42页
       ·幼胚预培养第41页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第41页
       ·农杆菌处理第41页
       ·幼胚转化第41-42页
       ·愈伤组织转化:同幼胚转化。第42页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第42页
       ·抗性愈伤组织的预分化第42页
       ·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第42页
       ·生根和移苗第42页
 3 转基因水稻的检测第42-47页
   ·转基因的PCR检测第42-44页
     ·水稻总DNA的微量提取(SDS法)第42-43页
     ·PCR引物及反应体系第43页
     ·电泳检测扩增结果第43-44页
   ·Southern Blot检测第44-47页
     ·转基因水稻总DNA的大量提取(SDS法)第44页
     ·植物总DNA酶切、电泳、转膜和杂交第44-47页
       ·水稻总DNA的酶切第44-45页
       ·电泳与转膜第45页
       ·探针的制备第45-46页
       ·预杂交第46页
       ·探针标记(采用Random Hexamer标记法)与杂交第46页
       ·洗膜第46页
       ·放射自显影第46-47页
   ·抗性检测第47页
 4 获得无标记基因转基因植株技术路线(见图2.2)第47-4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9-70页
 1 水稻稻转化、再生体系的优化第49-57页
   ·不同基因型各发育阶段对潮霉素敏感性试验第49-52页
     ·不同基因型继代过程中对潮霉素敏感性试验第49-50页
     ·不同基因型在分化时中对潮霉素敏感性试验第50-51页
     ·不同基因型水稻在幼苗对潮霉素敏感性试验第51-52页
   ·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继代,筛选,分化的影响第52-54页
     ·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继代的影响第52-53页
     ·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筛选的影响第53页
     ·分化培养基对候选抗性愈伤分化率的影响第53-54页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54-55页
   ·优化的籼稻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第55-57页
 2 转基因植株的分析:第57-70页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57-59页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分析第59-62页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分析第62-65页
   ·T_2代转基因植株的分析第65-67页
   ·T_3代转基因植株的分析第67-68页
   ·Southern blot检测第68-70页
第四章 结论第70-71页
第五章 讨论第71-77页
 1 水稻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体系的优化第71-72页
 2 农杆菌介导水稻愈伤组织转化体系的优化第72-74页
 3 基因沉默第74-75页
 4 利用双右边界双元载体系统与去除标记基因的其他方法的比较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4页
缩写词(Abbreviation)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白菜部分非整倍体的有性生殖特性研究
下一篇:从分裂到融合--析《印度之行》中的象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