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部分 精神损害赔偿的含义性质第12-22页
 一、 精神损害与精神损害赔偿第12-15页
  (一) 损害的概念第12页
  (二) 精神的概念第12-13页
  (三) 精神损害的概念第13-14页
  (四) 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第14-15页
 二、 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和功能第15-18页
  (一) 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第15-17页
  (二) 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第17-18页
 三、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第18-22页
  (一) 精神损害赔偿的萌芽第18-19页
  (二)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初步形成第19页
  (三)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第19-20页
  (四)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20-22页
第二部分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归责原则第22-30页
 一、 归责与归责原则第22页
 二、 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理论评说第22-25页
  (一) 过错责任原则及其适用第23-24页
  (二) 无过错责任原则及其适用第24页
  (三) 公平责任原则及其适用第24-25页
 三、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第25-30页
  (一)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应采用“二元归责原则”第25-26页
  (二) 确立“二元归责原则”的理论依据第26-27页
  (三) “二元归责原则”的适用第27-30页
第三部分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第30-40页
 一、 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范围第30-34页
  (一) 精神损害赔偿主体概念第30页
  (二) 对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范围争论第30-31页
  (三) 本文认为法人不应成为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第31-34页
 二、 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第34-40页
  (一) 国外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的不同立法体例第34-36页
  (二)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第36-40页
第四部分 精神损害赔偿金数额的确定第40-51页
 一、 精神损害赔偿金数额的确定原则第40-43页
  (一) 国外精神损害赔偿金数额确定的主要原则第40-41页
  (二) 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金数额的确定原则第41-43页
 二、 精神损害赔偿金数额确定方法与标准第43-47页
  (一) 国外精神损害赔偿金数额确定方法与标准第43-45页
  (二)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金数额确定的方法与标准第45-47页
 三、 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应考虑的因素第47-51页
  (一) 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第47-48页
  (二) 侵权人的侵权情节第48页
  (三) 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第48-49页
  (四) 侵权人的获利情况第49页
  (五) 侵权人承担责任的赔偿能力第49页
  (六) 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第49-51页
第五部分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立法完善的思考第51-57页
 一、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缺陷第51-53页
  (一) 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界定不明确第51页
  (二)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第51-52页
  (三) 立法技术缺乏弹性第52页
  (四) 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尺度和计算方法,实践中难以把握第52-53页
  (五) 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法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第53页
 二、 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思考第53-57页
  (一) 在法律或司法解释中应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第54页
  (二) 在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上应作出更为宽泛的规定第54-55页
  (三) 制定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标准和方法第55-56页
  (四) 及时修改完善有关法律,解决立法之间的冲突,建立统一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体系第56-57页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研究
下一篇: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及其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