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前言 | 第1-14页 |
| ·人工增雨的必要性 | 第9页 |
| ·人工增雨的原理和方法 | 第9-10页 |
| ·国内外广泛开展的人工增雨试验 | 第10页 |
|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的现状分析 | 第10-13页 |
| ·随机试验 | 第11-12页 |
| ·非随机试验 | 第12-13页 |
| ·论文内容 | 第13-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基于聚类的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法 | 第14-23页 |
|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方案设计 | 第14-15页 |
|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前提条件 | 第14页 |
| ·影响区和对比区选择 | 第14-15页 |
| ·控制变量(协变量)的选择 | 第15页 |
| ·人工增雨效果评估方案 | 第15页 |
| ·基于聚类的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案 | 第15-23页 |
| ·影响区和对比站点选择 | 第15-19页 |
| ·聚类分区 | 第16-18页 |
| ·总影响区选择 | 第18页 |
| ·副影响区选择 | 第18页 |
| ·对比站点选择 | 第18-19页 |
| ·协变量选择 | 第19-20页 |
| ·作为协变量的两个条件 | 第19-20页 |
| ·协变量的选择: | 第20页 |
| ·建立副影响区自然降水体积(?)_e~((k))的多元回归预报方程 | 第20-21页 |
| ·作业期总影响区自然雨量的估计值 | 第21页 |
| ·催化作业效果 | 第21页 |
| ·作业效果显著性检验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基于聚类和不基于聚类的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统计检验方法两种评价方案的比较 | 第23-57页 |
| ·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统计检验方法(FCM)应用案例评估 | 第24-30页 |
| ·评估方法 | 第24-26页 |
| ·FCM方法应用于案例评估 | 第26-30页 |
| ·FCM方法对4月份6次作业效果进行评估 | 第26-28页 |
| ·FCM方法对10月份6次作业效果进行评估 | 第28-30页 |
| ·小结 | 第30页 |
| ·基于聚类的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统计检验方法(CA-FCM方法)应用于案例评估 | 第30-55页 |
| ·评估方法 | 第30-39页 |
| ·区域聚类 | 第30页 |
| ·影响区和对比站点选择 | 第30-31页 |
| ·基本资料: | 第31-38页 |
| ·建立副影响区的自然降水体积V_e~((k))多元逐步回归预报方程 | 第38页 |
| ·总影响区自然降水体积估计值(?)_e | 第38页 |
| ·催化作业效果评估 | 第38-39页 |
| ·CA-FCM方法应用于案例评估 | 第39-55页 |
| ·河南省4月份作业效果评估 | 第39-47页 |
| ·河南省10月份作业效果评估 | 第47-55页 |
| ·小结 | 第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对几种人工增雨评估方案进行比较研究 | 第57-75页 |
| ·河南省2002年4月5日天气形势和地面降水分布情况 | 第57-62页 |
| ·河南省2002年4月5日10:00~15:00雨量分布和雨强变化情况 | 第62-67页 |
| ·几种人工增雨评估方案比较 | 第67-74页 |
| ·方案1:作业区域趋势对比双比分析评估方案 | 第68-69页 |
| ·作业区域趋势对比双比分析评估方案 | 第68-69页 |
| ·此方案用于河南省2002年4月5日作业的评估结果 | 第69页 |
| ·方案2:区域趋势相关回归分析方案 | 第69-71页 |
| ·区域趋势相关回归分析方案 | 第70-71页 |
| ·此方案用于河南省2002年4月5日作业的评估结果 | 第71页 |
| ·方案3:区域趋势多元回归分析方案 | 第71-73页 |
| ·效果评估方法: | 第71-72页 |
| ·此方案用于河南省2002年4月5日作业的评估结果 | 第72-73页 |
| ·六种方案结果 | 第73-74页 |
| ·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5-78页 |
|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 ·今后的工作 | 第76-78页 |
| 附表1 河南省4月和10月站点聚类分区结果 | 第78-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6-87页 |
| 论文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