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

导言第1-13页
第一章 清代格调论的发轫第13-31页
 第一节 时势剧变下的诗学反思第13-18页
 第二节 清前期格调论关注的焦点第18-31页
  一 尊“诗教”第21-23页
  二 主性情第23-25页
  三 重人格第25-26页
  四 扬才情第26-27页
  五 标声调第27-28页
  六 追求目标:拟议与变化第28-31页
第二章 清代格调论的集大成--沈德潜第31-104页
 第一节 沈德潜格调论诗学体系第31-92页
  一 “诗教”为本“乐教”为用第31-39页
  二 诗之正变 人格先于诗格第39-50页
  三 拟议与变化第50-65页
  四 沟通神韵、性灵与折中融通的理论旨趣第65-74页
  五 唐宋诗格论第74-86页
  六 辨体制第86-92页
 第二节 沈德潜格调论诗学体系的缺陷第92-96页
  一 从明人单纯追求形式的雅丽 走向注重诗教摒斥艳情的偏至第92-93页
  二 体系化、集成化中也呈现出难以兼善的弊病第93页
  三 理论与创作实践并未同步,未能真正从明代格调论的字句摹拟上走出第93-96页
  四 在诗歌的取径范式上,虽较明代格调论为宽,但终究还是以唐格为主第96页
 第三节 沈德潜格调论诗学在清代的接受第96-104页
  一 袁枚论格调第96-100页
  二 翁方纲论格调第100-104页
第三章 沈德潜的同调第104-143页
 第一节 薛雪第104-111页
  一 性情为本 人格重于诗格第104-107页
  二 “格”之二元化--人格与诗格第107-109页
  三 学古与创变第109-110页
  四 诗之正变第110-111页
 第二节 李重华第111-119页
  一 诗教为本 性情优先第111-112页
  二 音调居首 意立而象与音随第112-116页
  三 拟议与变化第116-117页
  四 理想的诗学范型第117-119页
 第三节 乔亿第119-130页
  一 诗教为本 人格为重第119-121页
  二 性情为体 音调为用第121-125页
  三 格调观念下的唐宋诗学观第125-128页
  四 诗法技巧的深入探讨第128-130页
 第四节 黄子云第130-136页
  一 诗之根本--诗以载道第130-131页
  二 垂范万世的人格典范--杜甫第131-132页
  三 宗法汉魏盛唐 薄视中晚唐及宋诗第132-133页
  四 格调--沟通性灵与神韵的津梁第133-135页
  五 遵循古范与借镜创新第135-136页
 第五节 潘德舆第136-143页
  一 诗教为先第136-137页
  二 性情为本 重在人格第137-139页
  三 走向调和的唐宋诗格第139-140页
  四 别具一格的“意格”说第140-143页
第四章 清代格调论的嗣响第143-163页
 第一节 刘熙载第143-146页
  一 格之二元化 沈德潜、薛雪诗格观的回应第143-145页
  二 李杜优劣与诗之正变第145-146页
 第二节 朱庭珍第146-154页
  一 有法与无法第147-150页
  二 标举格调与神韵 贬抑性灵第150-151页
  三 推尊气格第151-154页
 第三节 王闿运第154-163页
  一 性情为本 体制在先第154-156页
  二 独标苕颖 高扬汉魏六朝诗格第156-161页
  三 复古与创变第161-163页
结语第163-169页
 一 格调论诗学在清代的发展第163-165页
 二 清代格调论诗学的局限第165-167页
 三 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的当代意义第167-169页
附录第169-176页
参考引用文献第176-182页
后记第182-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西部小说研究
下一篇:纳米类骨磷灰石晶体及其与聚酰胺复合骨修复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