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20页 |
1 引言 | 第20-31页 |
1.1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 第20-26页 |
1.2 棕榈藤简介 | 第26-28页 |
1.3 水分对棕榈藤的作用 | 第28-30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2 3个棕榈藤种光合途径的判别 | 第31-4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7-48页 |
3 3个棕榈藤种苗木生长的临界土壤含水量 | 第48-7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74页 |
3.2.1 黄藤临界含水量的确定 | 第50-58页 |
3.2.2 单叶省藤临界含水量的确定 | 第58-68页 |
3.2.3 白藤临界含水量的确定 | 第68-74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74-75页 |
4 3个棕榈藤种苗木的耐旱试验 | 第75-8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4.3 小结 | 第80-81页 |
5 盆栽棕榈藤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稳定碳同位素比 | 第81-9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3-95页 |
5.2.1 黄藤苗木水分利用效率 | 第83-86页 |
5.2.2 单叶省藤苗木水分利用效率 | 第86-90页 |
5.2.3 白藤苗木水分利用效率 | 第90-93页 |
5.2.4 稳定碳同位素比与棕榈藤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93-95页 |
5.3 小结 | 第95-96页 |
6 3个棕榈藤种成熟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藤茎生物量 | 第96-10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97-99页 |
6.2.1 稳定碳同位素比 | 第97页 |
6.2.2 成年植株生物量 | 第97-99页 |
6.3 小结 | 第99-100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5页 |
7.1 结论 | 第100-101页 |
7.2 讨论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