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 第1-5页 |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 第5-6页 |
前言 | 第6页 |
共同受贿犯罪的基本构成 | 第6-19页 |
(一) 、 受贿罪共同犯罪的主体 | 第6-12页 |
1 、 关于身份问题 | 第6-7页 |
2 、 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共犯 | 第7-11页 |
3 、 受贿罪共同犯罪主体的表现形式 | 第11-12页 |
(二) 、 受贿罪共同犯罪客观方面 | 第12-17页 |
1 、 共同受贿的实行行为 | 第12-15页 |
2 、 共同受贿的帮助行为 | 第15-16页 |
3 、 共同受贿的教唆行为 | 第16-17页 |
(三) 、 受贿罪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17-19页 |
关于单位共同犯罪问题 | 第19-22页 |
(一) 、 关于确立单位犯罪的概况 | 第19页 |
(二) 、 关于单位能否作为共同犯罪主体问题的研讨 | 第19-21页 |
(三) 、 单位受贿共同犯罪表现形式及特征 | 第21-22页 |
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受贿犯罪的定性与处理 | 第22-34页 |
(一) 、 我国关于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的定性主张 | 第22-25页 |
(二) 、 混合特殊主体共同受贿定性与处理 | 第25-30页 |
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人员共同受贿的定性与处理 | 第25-29页 |
单位与自然人共同实施受贿行为的定性 | 第29-30页 |
(三) 、 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认定 | 第30-33页 |
1 、 国家工作人员唆使非国家工作人员收受或索取财物行为的处理 | 第31-33页 |
2 、 单位受贿共同犯罪中教唆犯、胁从犯的认定 | 第33页 |
(四) 、 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收受财物的认定 | 第33-34页 |
关于“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的定性与处理 | 第34-38页 |
(一) 、 “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的特点 | 第34页 |
(二) 、 “家庭型”共同受贿故意的认定 | 第34-36页 |
(三) 、 “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的行为性质及处理 | 第36-38页 |
受贿罪共同犯罪人的犯罪数额及其刑事责任 | 第38-43页 |
(一) 、 自然人共同犯罪数额的认定 | 第38-41页 |
(二) 、 单位受贿共同犯罪犯罪数额的认定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