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中文摘要 | 第4-9页 |
1. 总论 | 第9-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2. 城市发展阶段分析 | 第22-31页 |
2.1 城市发展的阶段分析 | 第22-25页 |
2.2 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易产生的误解 | 第25-27页 |
2.3 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 第27-31页 |
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第31-34页 |
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 第31-32页 |
3.2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第32-34页 |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 | 第34-39页 |
4.1 城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第34页 |
4.2 城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 第34-35页 |
4.3 城市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第35-36页 |
4.4 城市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 第36页 |
4.5 城市科技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 第36-37页 |
4.6 城市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第37-38页 |
4.7 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38-39页 |
5.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 | 第39-54页 |
5.1 模型结构框图 | 第39-40页 |
5.2 人口子系统 | 第40-43页 |
5.2.1 绘制子系统混合图 | 第41-42页 |
5.2.2 编制子系统方程 | 第42-43页 |
5.3 经济子系统 | 第43-44页 |
5.3.1 绘制子系统混合图 | 第43-44页 |
5.3.2 编制子系统方程 | 第44页 |
5.4 科技教育子系统 | 第44-46页 |
5.4.1 绘制子系统混合图 | 第45-46页 |
5.4.2 编制子系统方程 | 第46页 |
5.5 资源子系统 | 第46-47页 |
5.5.1 绘制子系统混合图 | 第46页 |
5.5.2 编制子系统方程 | 第46-47页 |
5.6 环境子系统 | 第47-49页 |
5.6.1 绘制子系统混合图 | 第48页 |
5.6.2 编制子系统方程 | 第48-49页 |
5.7 社会子系统 | 第49-51页 |
5.7.1 绘制子系统混合图 | 第50-51页 |
5.7.2 编制子系统方程 | 第51页 |
5.8 模型的主要反馈回路 | 第51-52页 |
5.9 模型的检验 | 第52-54页 |
5.9.1 模型结构与实际系统一致性检验 | 第53页 |
5.9.2 模型结构的适合性检验 | 第53页 |
5.9.3 模型行为适合性检验 | 第53页 |
5.9.4 模型行为与实际系统一致性检验 | 第53-54页 |
6.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 | 第54-64页 |
6.1 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55-56页 |
6.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6-57页 |
6.3 评价模型 | 第57-59页 |
6.4 郑州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与横向比较 | 第59-64页 |
7. 实证研究 | 第64-75页 |
7.1 郑州市可持续发展动力学模拟 | 第65-66页 |
7.2 方案优选与政策性建议 | 第66-75页 |
8. 研究结论与成果总结 | 第75-79页 |
8.1 理论方面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75-77页 |
8.2 应用方面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77-78页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8-7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1 | 第85-87页 |
附2 | 第87-93页 |
附3 | 第93-94页 |
附4 | 第94-95页 |
英文摘要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