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中文) | 第1-3页 |
| 内容提要(英文) | 第3-6页 |
| 导论 | 第6-15页 |
| 1.1 问题与现状 | 第6-9页 |
| 1.2 何谓古代画论逻辑结构 | 第9-10页 |
| 1.3 古代画论逻辑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4 简述古代画论逻辑结构和本文构成 | 第11-13页 |
| 1.5 研究古代画论逻辑结构意义 | 第13-15页 |
| 上篇 古代画论范畴内的逻辑结构 | 第15-73页 |
| 2.1 古代画论范畴概述 | 第15-21页 |
| 2.1.1 范畴的定义 | 第15-17页 |
| 2.1.2 古代画论范畴的界定 | 第17-21页 |
| 2.2 古代画论范畴的逻辑结构 | 第21-73页 |
| 2.2.1 象性结构范畴(起源性范畴,具有混沌性、直观性、先验性) | 第21-34页 |
| 五色--归纳与象征 | 第22-25页 |
| 图、画 图画--归纳与象征 | 第25-27页 |
| 山、水 山水 山水画--归纳、象征与演绎、比德 | 第27-29页 |
| 骨 骨法--本质(气质)与现象(骨法) | 第29-30页 |
| 色--现象与归纳 | 第30-31页 |
| 气--贯通性、弥散性和演绎 | 第31-32页 |
| 道 画道--演绎 | 第32-34页 |
| 2.2.2 实性结构范畴(实体性范畴,具有对立、冲突、互补、制约、规范、转化、融合性等辨证特征) | 第34-60页 |
| 气、韵 气韵--规范与制约 | 第34-40页 |
| 笔、墨 笔与墨 笔墨--融合互补,相互依存 | 第40-47页 |
| 逸与逸--偶然性特殊性与必然性普通性 | 第47-53页 |
| 有与无 虚与实--转化依存,有无生逸 | 第53-56页 |
| 造化与心源--相互包融,心物无碍 | 第56-58页 |
| 一画--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 第58-60页 |
| 2.2.3 虚性结构范畴(模型范畴,具有框架性、冲突性、融合性,它直接由象性结构范畴分化出来,也具有辨证特性) | 第60-73页 |
| 形与神--冲突融合,框架模型 | 第61-73页 |
| 下篇 古代画论的逻辑形态 | 第73-119页 |
| 3.1 古代画论相关逻辑性探讨 | 第73-78页 |
| 3.2 作为行为逻辑的古代画论 | 第78-84页 |
| 3.3 古代画论中的思维逻辑 | 第84-119页 |
| 3.3.1 古代画论中的形象思维 | 第84-94页 |
| 3.3.1.1 古代画论中的形象的认知形式--比喻 | 第84-86页 |
| 3.3.1.2 古代画论中形象思维的推知形式--想象 | 第86-88页 |
| 3.3.1.3 古代画论中形象思维的表达形式--描述 | 第88-92页 |
| 3.3.1.4 古代画论中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 | 第92-94页 |
| 3.3.2 古代画论中的抽象思维逻辑 | 第94-119页 |
| 3.3.2.1 古代画论中的辨证思维逻辑 | 第94-103页 |
| 文人画理论中的一个悖论的辨证统一 | 第95-100页 |
| 依存 | 第100-101页 |
| 转化 | 第101-103页 |
| 3.3.2.2 古代画论中概念范畴的多相式判断 | 第103-110页 |
| 3.3.2.3 古代画论中的模型类推结构 | 第110-119页 |
| 结论 | 第119-125页 |
| 4.1 事件 | 第119-120页 |
| 4.2 状态与关系 | 第120-121页 |
| 4.3 注重实践 | 第121-122页 |
| 4.4 关注现象 | 第122页 |
| 4.5 结构的完整性 | 第122-123页 |
| 4.6 形式的多样 | 第123页 |
| 4.7 过程的连续性 | 第123-125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