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支撑框架计算长度法和假想水平荷载法的分析比较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 ·引言 | 第9页 |
| ·钢框架结构 | 第9-10页 |
| ·二阶效应 | 第10-14页 |
| ·P-δ效应 | 第10-11页 |
| ·P-△效应 | 第11-14页 |
| ·钢框架稳定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无支撑框架的计算长度设计法 | 第16-23页 |
| ·概述 | 第16页 |
| ·无支撑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 | 第16-19页 |
| ·一般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的确定 | 第16-17页 |
| ·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的修正 | 第17-19页 |
|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 第19-21页 |
|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的引入 | 第19页 |
|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的确定原则 | 第19页 |
|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的取值 | 第19-21页 |
| ·无支撑框架的计算长度设计法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无支撑框架的假想水平荷载设计法 | 第23-33页 |
| ·概述 | 第23页 |
| ·压弯构件的等效弯矩和等效弯矩系数 | 第23-25页 |
| ·假想水平荷载法的理论来源(P-△设计法) | 第25-30页 |
| ·P-△设计法的计算原理 | 第26-27页 |
| ·P-△设计法的计算步骤 | 第27-30页 |
| ·假想水平荷载的取值 | 第30-33页 |
| ·假想水平荷载法的计算简图 | 第30-31页 |
| ·假想水平荷载的取值 | 第31-32页 |
| ·假想水平荷载设计法的设计流程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无支撑框架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33-41页 |
| ·非线性分析 | 第33-34页 |
| ·非线性结构 | 第33页 |
| ·非线性分析的基本过程 | 第33-34页 |
| ·基本假定 | 第34页 |
| ·杆件单元几何非线性刚度方程 | 第34-39页 |
| ·控制微分方程的推导 | 第34-36页 |
| ·控制微分方程的解析解 | 第36-37页 |
| ·用幂级数表示刚度方程 | 第37-39页 |
| ·本文有限元计算流程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实例分析与结论 | 第41-76页 |
| ·总述 | 第41-42页 |
| ·计算实例分析 | 第42-59页 |
| ·底部固结单层单跨无支撑框架 | 第42-44页 |
| ·底部固结二层单跨无支撑框架 | 第44-46页 |
| ·底部固结三层单跨无支撑框架 | 第46-47页 |
| ·底部固结三层双跨无支撑框架 | 第47-49页 |
| ·底部固结三层三跨无支撑框架 | 第49-51页 |
| ·底部固结六层双跨无支撑框架 | 第51-54页 |
| ·底部固结十层三跨无支撑框架 | 第54-58页 |
| ·底部固结二十层双跨无支撑框架 | 第58-59页 |
| ·分析计算长度法和假想水平荷载法的适用范围 | 第59-68页 |
| ·假想水平荷载法近似公式精确性研究 | 第68-74页 |
| ·本文结论 | 第74-75页 |
| ·本文计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